在“手拉手、共成长”活动中,石外学生向山区学校小伙伴赠送书法作品。受访者供图
每年5月,临近升学季,李志就不得不经常关闭手机。“没办法,老有‘条子生’找来上学。”56岁的李志是河北省石家庄行唐实验中学的校长。这所位于太行山区、专门针对深山区生源招生的学校,近几年由于办学口碑越来越好,成了当地人争相上的热门学校。
“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李志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2013年8月,学校由几所农村校合并而成,生源一下子流失了不少,我七拼八凑才招来600人。当年因操劳过度,心脏还装上了支架。大家都说,我是全县最‘苦’的校长了!”
“哪知道后来学校年年扩招,在校生猛增到现在的4488人,校园容量有限,连吃饭都得分批掐点儿去。”由于行唐实验中学的连年“飞跃”,去年本该退休的李志非但没退成,还进了县教育局党组,接管了县里的高中,担任行唐中学教育集团董事长,肩负起“振兴行唐教育”的重任。
从最“苦”到最“牛”,李志是怎么做到的?李志抖了抖身上的职工服:“全靠了这个教育集团的帮扶,有了他们的帮扶,搞好行唐教育,我心里就有了底!”
这件职工服,是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石外集团)捐赠的。正是这个集团,转动了石家庄12所山区学校教育蜕变的钥匙。
改变校长:“牛”校长养成记
从“被推着走”到“主动跟着跑”再到“自己有主意”,李志感慨:“真是脱胎换骨!”
这些山区学校原来什么样儿?
时间往前推到2014年,石外集团党委书记强新志到山区考察时吃惊地发现:在城里学校尚未普及的智能黑板,已成了一些山区学校的标配;实验器材崭新,平时却锁着,直到考试前才开放一次。
“国家在农村基础教育硬件方面投了真金白银,但农村学校的管理和师资等软件并没有跟上步伐。可谓是‘硬件够硬,软件太软’!”强新志说。
由石家庄第43中学发展起来的石外集团,1994年在郊区“庄稼地里”建校,起初也是不被看好的“弱校”,如今已经成为河北教育界的“明星”。看到山区学校的困境,感同身受的强新志毅然决定“帮他们一把”,“只有自己好不行。要为教育均衡贡献一点力量,大家好才是真好!”
2014年,石外集团在吸收以往优秀教育扶贫案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丰富内涵、加以创新,最终形成了“九大帮扶工程”,选取了石家庄周边6个山区县的6所小学和6所中学进行帮扶,而且一签就是10年。
教育界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在师资条件匮乏的山区更是如此。因此,“九大帮扶工程”中的第一项就是“校长素质提升工程”。
可帮扶之初,有的山区校长却并不买账。包括李志在内,“所谓的帮扶,无非就是开个会,办个仪式,签个字,送些旧课桌旧板凳,之后就没了下文……”对之前的一些帮扶,李志至今还耿耿于怀,“有一次我们去听课,人家也不热情,像给他们添了多大麻烦似的!”
“但一接触才发现,石外集团的帮扶真不一样。”李志话锋一转,“就说上回去北京培训吧。”
去年暑假,石外集团组织山区校长们去北京培训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让李志吃不消的,是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每天上午8点开始授课,一直上到下午6点,晚上7点还要研讨3个小时。授课两天后接着参观北京的优质校,从早上6点开始,每半天2所学校……“几天下来,像我这样上年纪的校长都吃不消了!”李志笑称。
最让李志“冷汗直冒”的,还是颠覆自己教育观的课程内容。授课专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各位校长列举一下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
“我们学校有两块刻字的石头,六块宣传牌……”
授课专家微笑着不置可否,“你们学校现在办得还不错,但如果将来没了帮扶,换了校长,学风还能继承吗?势头还能保持吗?”几个问题问得台下这些“教育老人儿”张口结舌。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专家说的这句话,被李志记在了笔记本最显眼的地方。
眼看着学校在自己手中一天天发展起来,尝到帮扶甜头儿的校长们,逐渐从“被推着走”转为“主动跟着跑”。其中自认为“跟得最紧的”,是平山二中校长李军平。
石外集团的素质教育在河北省是出了名的。常来石外集团进修的李军平看在眼里,也动起念头,“有些一时学不来,我们就根据自身条件搞一个‘低配版’。”
虽说是“低配版”,也让记者很吃惊:作为条件有限的山区学校,平山二中竟设有书法、舞蹈、足球、轮滑、计算机等60多个社团。几年下来,成果丰硕,学校机器人社团连续3年获石家庄市机器人比赛一等奖,2017年还获得河北省二等奖。
几年帮扶,12所被帮扶学校都由当地的“弱校”变“强校”。大批到外地求学的山区孩子纷纷回流,12所学校的在校生已从帮扶前的9300人增加到2018年的19071人。去年,6所山区中学的普高上线率甚至超出市区10个百分点。
如今,随着办学水平的日益提升,石外集团对山区校长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主动跟着跑”,更要“自己有主意”。今年,山区校长们的教育思想研讨会将在各县陆续召开,并出版各自的学术专著,将各自学校的发展经验系统记录下来,作为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石。
想想5年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李志感慨万千:“真是脱胎换骨!”
改变教师:种子教师“一带一片”
选拔“种子教师”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出师”后又培育起本校“二代种子教师”
“同学们,平常语文考试,大家最怕什么呀?”来自石外集团的高聪双老师敲着黑板问。被突然一问,孩子们不禁面面相觑。
在点取几个学生试答后,高老师才掰着手指公布了答案:“语文考试呀,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孩子们先是一愣,继而会心地笑成一片,连后排听课的老师也被逗乐了。高老师趁热打铁,切入课堂主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作文审题……”
一则小段子,便让学生们与这位“集团来的厉害老师”拉近了距离,课堂渐渐热络起来,而听课的老师们则连忙记下了这一招。这一幕发生在石外集团对口帮扶的学校之一:灵寿二中。
灵寿二中语文老师郑文此刻正坐在课堂的后排,笔头不停。“高聪双老师是石外集团九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她来上课我换班也要来听,每次听完都感慨,原来课还能这样上!”
“办好乡村教育,关键是要提升教师素质。”石外校长裴红霞介绍说,“九大帮扶工程中,第二项就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种子教师’培养计划、暑期集中培训、同步教学等方式,为山区学校培养一批教学骨干,从而带动山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其中2016年启动的“种子教师”培训计划,就是从各山区项目学校推荐选拔出134名种子教师、6名中层干部,与集团134名骨干教师、6名中层干部进行一对一结对,用3年时间进行分学科、师徒结对精准帮扶,为山区学校培养出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
与灵寿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王新艳交谈,她总是笑脸盈盈,很难想象几年前她还是学生口中的“铁面班主任”,同事眼中的“独行侠”。
“我从2006年开始教学,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我一方面心高气傲,和同事关系比较疏远;一方面也让我对自己高强度高压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很执着。”王新艳这样说。
即便被选为“种子教师”,王新艳还是不服气。“第一次进行‘同课异构’(由不同的老师讲同一堂课,课后对教学风格和方法进行比较和交流),我使出浑身解数‘满堂灌’,上得很辛苦;而我师父甄密娟的课却上得游刃有余。随后的课堂小测,她的分数居然还比我高,让我吃惊又困惑。”
甄老师耐心地开导她:“你的方法很好很成熟,可你累学生也累!既然有一种放松又高效的办法,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和交流中,王新艳终于一点一点松动了……
“每年种子教师都要交一篇论文,我第一年的论文就叫《一点点被征服》!”如今,“被征服”的王新艳像变了个人,不仅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学生们再也不会一上她的课就皱眉头,许多同事也跟她开玩笑,说想不到曾经的“独行侠”如今竟变成学科“带头大哥”了!
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石外集团累计派出1900多人次骨干老师“下去”,近3000人次山区老师“上来”,培训课程近16万节次。山区教师素质显著提升,12所被帮扶学校中有270人次荣获606项各种奖励。其中,平山二中的“种子教师”贾秋利更是在2017年被评为河北省特级教师。
贾秋利的师父、石外集团数学老师马德强认为帮扶也“帮”了自己:“教学中不但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把方法吃透传授给山区老师,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很多。”
近日,首批140名“种子教师”已经“出师”,他们不仅自己“开花结果”,还担负起了培育本校“二代种子教师”的任务。赞皇二中的“种子教师”刘素然如今也成了“师父”,她笑称:“越来越多‘种子教师’承担起带团队、攻难关的任务,我有时开玩笑,说石外先进教学理念在我们这里的传播不是‘一带一路’,而是‘一带一片’!”
改变学生:立志“走出大山”
决定辍学的国伟在劝说下继续学业,“迷糊”的鑫禄上了“最认真的一堂课”后决定“考出大山”
“拜托您劝劝他,国伟不能不读书!”虽时隔一年,国伟爷爷无助的眼神,让已从石外高中毕业的王粟苇至今记忆犹新。
在灵寿二中,王粟苇支教的班上有个叫国伟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成绩也一般,感到中考无望的他便有退学打工挣钱的念头,谁劝也不听。王粟苇和支教的同学们决定和他聊聊。
“你初中毕业,出去也是做体力活,能赚多少钱呢?”“即使是读中专,学一门手艺,将来也能走出大山。”“你长得挺清秀,如果读航空职业学校,说不定以后能做‘空少’呢。”
最后,王粟苇诚恳地说:“只有掌握了知识技能,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沉默了一会儿,这次,倔强的国伟竟然点头了。
两周支教很快结束,离开灵寿二中前,王粟苇收到了孩子们写的祝福卡片,其中一张写得很是认真:“我拿到了你给我的三块糖,我决定好了,第一块我要在实验中考时吃,当作你给我的鼓励,第二块在体育中考时吃,回应你对我的期望,第三块留在文化课中考时吃,时刻记住你对我的教诲。”
卡片没署名,但王粟苇一眼就知道出自谁手,不禁心头一热。她知道,因为自己小小的努力,一个孩子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对石外集团帮扶印象深刻的,还有山区的孩子们。他们不仅听到了“不一样的课”,还遇到了“不一样的人”——石外高中学生支教队。每年石外集团都会组织大批高中生和保送生深入山区学校支教,开展“阳光小讲台”活动。不参加这个活动,成长在省会的王粟苇也许永远不会和灵寿这个山区县发生交集。
石外党总支书记李红霞告诉记者:“改变是双向的。山区孩子了解到优秀哥哥姐姐们的事迹后,立志走出大山,用教育改变命运;而城里孩子看到山区艰苦的环境后,便更知自己的生活来之不易。”
据统计,10年来,石外集团先后有5321名高中生深入到山区学校开展“阳光小讲台”支教活动,累计支教47248小时,惠及46636名山区中小学生。
山区的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走进自己学校的,除了石外的哥哥姐姐们,还有一些陌生的“洋面孔”,这是石外集团“不出校门放眼世界工程”的功劳。石外集团与21个国家的181所学校是友好校,还发起成立了“全球基础教育研究联盟”,每年开完国际性研讨会就会安排国外师生到山区学校参观,拉近山区孩子和世界的距离。
今年4月,石外又组织127名保送生分两批赴山区6所中学支教两周。
正在行唐县实验中学读七年级的鑫禄,在老师眼里是个有点“迷糊”的孩子,平常上课时总是打瞌睡。然而就在两个月前,用他自己的话说:“上了人生中最认真的一堂课。”
给他上这一课的正是来自石外的“小老师”王凯悦。王凯悦回忆说:“那节课讲的是坐标,我把教室当成一个坐标系,每个同学的座位就是一个坐标,围绕这个坐标做游戏,让大家边玩边学,同学们都觉得很新奇。”
支教结束后的两个月,鑫禄的成绩提高了一大截儿:从之前年级(1600人)的1400多名,提升到了800多名。“王凯悦老师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她说在那里等我们,我也有信心考上。”
继续改变:“接力帮扶”效应显现
帮扶实践在石外学生中延续接力,而成为强校的被帮扶学校也开始帮扶其他弱校
5月的北京艳阳高照,20余名赞皇二中的初三孩子第一次走进清华大学参观,这是石外学生自发组织的“带领山区孩子看大学”活动。去年,活动由石外当年保送清华的谷雨萱发起,她告诉记者:“好多山区孩子以后也许只能上一所普通学校,让他们到清华看看,就会对走出大山有更强烈的渴望。”
今年这项活动由石外4名清华保送生接力承办,组织更加专业,内容也更加丰富。未来,会有更多名校纳入到被参观的名单中来,“接力帮扶”的接力棒会在石外学子中越传越广。
石外集团党委书记强新志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现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均衡,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石外促进教育均衡化的探索让我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被帮扶5年来,赞皇二中成绩亮眼: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并培养出三个县中考最高分。记者在被帮扶学校赞皇二中采访时,发现了一份“双向帮扶”日程安排表,表上除了记录着石外集团来赞皇二中送教的日程之外,令记者意外的是,表下方还标有赞皇二中到其他5所中小学送教的日程。
原来,今年以来,赞皇二中对同县更加偏远、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张楞中学、龙门中学、邢郭中学、西高中学和张楞小学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一些“种子教师”的名字也出现在送教队伍的名单中。
“之前开展‘同课异构’,我进行了精心准备,感觉成竹在胸了,但一听石外集团戈砚辉老师的课,还是有一种‘震撼’的感觉。”赞皇二中“种子教师”刘素然告诉记者,自己去龙门中学送教时,那里的老师也告诉她:听完授课感到“震撼”。“我完全能理解这种感觉,但是身份被逆转过来,既奇妙又激动。”
石外集团的帮扶,传递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丰富的教学资源,潜移默化中,“大家好才是真好”的帮扶理念也影响了更多的人。已经成长起来的山区学校,尝试着从“被帮扶者”向“帮扶者”转变。
“帮扶5年来,石外集团把20多年办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我们很受触动。现在赞皇二中取得一定进步后,也主动帮扶起赞皇县其他农村学校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促进县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赞皇二中校长焦立杰说。
除赞皇二中外,平山二中、元氏七中也担负起全县初中教研基地的任务。
改变就像太行山上的野花,由一株株开向漫山遍野。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