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4月5日9时51分,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由来
《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三候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种植庄稼的最好时节,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在古人眼中,清明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01一候桐始华
此时桐树开始开花,紫白相间的花朵如铃铛般清香怡人。
02二候田鼠化为鴽
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03三候虹始见
雨后的天空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就可以见到七色彩虹。
清明习俗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另外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01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那么清明就是个悲伤的日子吗?这个节,可以说“节日快乐”吗?
02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0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04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05插柳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节,民间还有插柳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期盼风调雨顺。
清明食俗
01时令点心
清明的节令点心有青白团子和桃花粥。因清明与寒食相连,需祭祖、禁火,所以江南民俗在清明时食用青团、熟藕。这些食物用当季的时鲜野蔬和江南特产为原料制作而成,特别是桃花粥,尤为爱美女性所青睐。
02时令食材
清明也是食材极为丰富的时节,富春江的鲥鱼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时刻,蒿菜、芦笋、椿芽、荠菜等春菜也纷纷登场,成为当令时蔬。
清明养生
衣
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早春的街头,“短袖与棉袄齐飞”的情况并不少见。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
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食
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鸡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
饮
菊花茶养肝利胆,散冬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动
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到一年寄托敬意、安放思念的日子。
我们为逝去的亲人献一束花,敬一杯酒,也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用青春热血换来我们安宁的英烈,致敬!
这一天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死,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让我们心怀感恩,笃定前行!
综合: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