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年

各项发展策略在天津次第展开

“三个着力”为发展指明方向、标注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同下一盘棋

“一基地三区建设”功能明确定位清晰

“制造业立市”传承历史发挥优势

“871生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这座城市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民生为大

在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

时代发展的大成就

也写着你我的小成长

学了新手艺,有了新工作

做出了新成绩,获得新荣誉

换了新车,买了新房,开了新店

……

有衣食住行里的小确幸

也有民生温度里的获得感

那些从各地来到这里的新天津人

都在努力奔跑实现自己的梦想

也将自己与这座城市融在一起

天津这十年

你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也感谢你的付出

  春光明媚,绿意丛生。

  国家会展中心西南隅的一间简易办公室内,市绿色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向记者介绍着这样一组数字,“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蓝绿空间占比达到65.1%,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6%,绿屏建设近期目标已经顺利完成……”。

  65.1、26%……这些精确的统计数字是怎么来的?绿屏区内的哪片完成了生态修复?新种了多少树?修了几条生态路?水质、空气质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指挥部里一切都是“有图有真相”,而这离不开绿屏的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绿屏的建设进度和相关数据就能一目了然,而数据经过计算分析后又可以反过来指导、辅助绿屏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娄书荣(左一)在介绍绿屏建设情况娄书荣(左一)在介绍绿屏建设情况

  把数据收起来、管起来、用起来

  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凝结着绿屏建设人的数年辛苦,现场指挥部技术保障组组长娄书荣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这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从立项、方案策划到搭建,全程深度参与、推动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您看,这是现状造林,这是保留村庄,这是生态红线……”娄书荣指着一幅由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生成的示意图向记者介绍道。记者发现,这幅示意图分辨率高,标识丰富,直观形象,一块块图斑,指代的或是人工林,或是生态水面、复耕农田,反映着绿屏建设一个个成果。

  据娄书荣介绍,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搭建,可以把生态屏障的所有数据都整合到一起,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指导、辅助绿屏下一步的建设,还有,通过逐步加强“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和绿屏物联网的建设,可以使平台在屏障区内水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森林碳汇、和森林防火等产生更大的实用价值。

  “比如今年我们计划种多少树,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信息平台的计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他总结道,这个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可以说就是把绿屏的所有相关数据收起来、管起来、用起来。

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绿屏建设日新月异,每一个项目的竣工都意味着变化的出现,也意味着新数据和信息的产生,如何获取这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平台建设团队的“空天地一体化”采集,即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影像、无人机、地面扫描车等多种先进科技手段来采集数据。

  他们每年会有多轮数据采集,尤其是在草木的生长期,是数据采集的最佳窗口期,这样获取的图像和数据更加直观、形象。“比如五六月份植被比较好的季节,会通过无人机等获取现场图像,然后制作360度场景。”娄书荣表示。

  下一步,他们要推动绿屏建设进入物联网时代,通过安装各种终端传感器,实时监测绿屏内水体、空气质量、树木生长、碳汇等指标。终端将数据直接反馈到信息平台,进行分析、计算和应用,进一步丰富综合监管平台的功能。“现在有的区域已经开始安装终端装置了。”

  “这个信息平台,好比一个数字化的档案或数据库,但它不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信息,而且是以可视化的方式让我们了解绿屏全貌,了解绿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娄书荣表示。

  把绿屏“搬”到电脑上

  一边是绿屏一线的建设,一边是后方的信息化系统搭建,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化的平台和系统,绿屏的建设就不会做到这么详细、科学。可以说,信息平台是和绿屏建设同样重要、同步开启的一项工作。

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绿屏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自进驻绿屏建设一线开始,现场指挥部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推动平台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停过,我们压力也很大,希望尽早建一个好的系统出来。”娄书荣说。

  如何把绿屏搬到电脑上,坐在屋里就能清楚绿屏整体情况,如何把一堆干巴巴的数字形象地展示出来?作为用户或使用者、规划者,需要娄书荣和同事们拿出顶层设计和细化方案,再由工程师通过编程实现这些想法。在前期的立项和方案论证阶段,需要反复研究沟通、调整方案,经常加班加点。

  “一开始的想法很宏观,不够具体,但要做具体设计,就需要把问题缩小,把目标分解、细化。”娄书荣坦言,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后,他们最终拿出了一个更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以绿屏蓝绿空间占比、森林覆盖率这两个重要指标为例,怎么能在系统上展示得更准确、更形象?一开始他们提供的是一个较粗的想法,后来的方案调整阶段,他们决定增加一个算法,根据这个算法,如果现场水面和林木面积数据更新了,系统就会计算出蓝绿空间和森林覆盖率的数值,并能反映出前后变化的过程。“一操作某个按键,系统就会自动计算出实时的蓝绿空间占比。”

  经过多轮修改,他们将方案制作成厚厚一本册子,在最后由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组织的专家论证会上,设计方案成功通过专家论证。

  回忆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娄书荣充满感慨,他直言,现在的成果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的结果,“我们追求的就是怎么让绿屏的数据有一个更好的表达,把数字变成图,呈现出很多的维度。比如某个区域一年内新增了多少树木,在平台上不只是一个数字,还能看到在哪里,能看到那一片都是绿的。”

  绿屏建设者边伟光(左)和宋海涛在现场指挥部

  夏天踩泥 冬天踏雪

  娄书荣今年39岁,老家在河南开封通,2012年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来津工作。10年的天津工作和生活,他坦言自己已经成了一名天津人,每每听到身边有朋友夸赞绿屏带来的生态效果,他都为自身所从事的工作而由衷地高兴。

  作为技术保障组组长,娄书荣的工作并不只是负责绿屏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设计工作,他和现场指挥部的同事们一起,还要承担绿屏建设的各项工作。三年来,他们的足迹走遍了绿屏全域,从规划范围最北端的永定新河,到最南端的独流减河,他们每年在绿屏中的行程可以达到2万公里。

  对眼前的工作,娄书荣并不陌生,还在武大读博士时期,他和同学一起参与鄱阳湖水土流失课题研究。在整个鄱阳湖周边调查研究,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解译,测算森林、植被和山体的变化,分析水土保持情况,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成果,指导当地更好地做好水土保持。当时,他曾在一个月内跑了鄱阳湖流域的19个县。

  娄书荣被选派到绿屏现场指挥部工作,正是缘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专业背景。绿屏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和他当年读博期间的课题非常相似,“就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通过计算分析数据,来指导建设工作。”

  来到绿屏工作以来,娄书荣和同事们扎到绿屏建设一线,查勘点位和路线,夏天踩泥,冬天踏雪。有时候赶上一天下好几场雨,衣服被淋湿好几次。

  “也不觉得辛苦,毕竟是在家门口工作!”娄书荣笑着说。

  在同事边伟光看来,作为技术保障组组长,娄书荣发挥了专业人才在绿屏建设中的作用。“他总是挑头做工作,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中发挥出了博士生的作用,我们需要这样的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参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

  而在组内同事的眼中,娄书荣又是一个低调、亲切的老大哥,“娄博士工作认真、务实,身体力行,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是精益求精,也非常关心身边的同事。”毕业于天津大学景观设计专业的王荣臣告诉记者。

  736平方公里,相当于天津中心城区面积的两倍,绿屏的建设,彰显着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担当和努力,而像娄书荣和同事们,正在身体力行,参与其中。

  “树多了,绿多了,气候更好了。绿屏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作为绿屏建设者中的一员,作为绿屏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推动者,我也感到有一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