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自由盘旋的飞鸟,芦苇倾斜间水面微微掀起的波澜……这里是被称为“京津绿肺”的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追溯这片湿地的变迁,就能发现居民守望保护绿水青山,生活奔向小康的“秘笈”。

  七里海湿地东海核心区曾经是长约六公里的千亩鱼塘,过度的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使这片“京津绿肺”一度黯然失色。2017年,《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出台,禁止了七里海核心区、缓冲区里的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曾在核心区的5000亩湿地里养蟹的杜乃合是七里海镇有名的养蟹能手。那一年,养了三十多年蟹的他响应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撤出了湿地养殖,还关停了在缓冲区和爱人一起经营的饭店。

  “七里海不让养蟹了,但七里海河蟹品牌不能丢。”缓冲区内的养殖业启动搬迁后,带着对七里海河蟹的情怀,杜乃合开启了二次创业。他带领十多个人成立了宁河区古海源稻蟹立体种养专业合作社,从去年开始在七里海生态红线外租了60亩水田,搞稻蟹混养,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了4000多元。“稻田里放了蟹苗之后,绿苔青苔里头的虫子都让蟹苗吃了,就不用施药了,蟹的粪便还肥了土壤。”老杜告诉记者,利用稻田里的水和浮游生物养蟹,不仅能控制成本,还能增加收益。

  今年,老杜又扩大了种植面积,承包扩大到246亩。在忙着种稻养蟹的同时,他还在筹划将爱人经营的“河蟹面”通过工业化生产推向市场。从过去人们过度依赖、开发湿地资源,到如今稻蟹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杜乃合等一部分先行者的带动示范效应,代表着居民们对生态保护修复的决心,也让农民就业增收有了新奔头。为把七里海湿地这块美玉镶上“金边儿”,宁河区坚持生态优先,政府成立技术服务组,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开展立体生态种植养殖。今年宁河稻蟹混养面积达到16万亩,平均每亩地增加效益约500元至1000元。

  最近,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工,“京津绿肺”重新焕发生机。同样焕发新生机的,还有老杜和他的稻蟹混养事业。在这片沃土之上,像这样的创业致富故事还在不停续写。“对湿地能保护着利用的话,它给你的回报可能会超过你的想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杜乃合的眼中,人与自然拉近了距离,好生态换来了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