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初冬,上海格致中学高一学生盛晓涵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心肺复苏方法,对一位倒地不起的63岁老人施展了5分钟“教科书式急救”,为抢回其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且随后默默离去。老人最终通过他佩戴的校徽才辗转找到见义勇为的“恩人”。这名“急救小达人”的从容善举展现了这个冬天一幅温暖的画面。真可谓后浪可敬、后生可赞。
许多网友被他的善举感动,赞扬他是“新时代少年”的楷模,毕竟当时不少围观的成年人尚且束手无策。而这名“05后”少年之所以能冷静自若、科学施救,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学校平时的急救课程学习和实战训练。培养自救和互助意识、掌握急救能力,这些看似与应试无关的素质拓展教育在关键时刻点亮了人性之光。在网友们看来,比掌握急救技能、懂得活学活用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名少年的善心:他不仅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且做了好事不留名。应当说,这名少年身上这份善良和勇敢的品质,远比学习成绩耀眼得多。
当代中学生能有这样的自觉和行动,让我们感受到学校注重素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积极成效。褒奖这样善举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教育评价的思考:目前的教育评价改革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须创新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比如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更加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将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劳动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以制度激励善举。
我们更期待学校在立德树人上发力,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