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295户居民得到妥善安置,15年的违建、409套周转房场清地平。高楼合围之下,盆景园已是一块平整的空地,往日的杂乱、喧嚣全都消失不见。
“十几年的违建要拆,我们支持。”住了13年的老住户史丽娟从盆景园破旧的平房搬出,住进了昆仑里70平方米的偏单。“政府给每家每户都找好了房子,还给我们3000元搬家费,这事解决得圆满!”
盆景园是块“飞地”,位于津滨大道南侧,2004年由东丽区万新街南大桥村下属公司自行建设,本是用来暂时安置河东区、东丽区的拆迁户,没承想,这一过渡就是十几年。
巴掌大的地儿,蜗居着近千口人。
闫汝娟这大半辈子搬了好几次家,5年前她住的违建房被拆除,辗转搬到了盆景园。20多平方米的房子住着全家4口人。冬天冷,没有暖气,屋里滴水成冰,夏天没地儿洗澡,热得无处可藏。
“外边的人想进来,都没地儿放脚,用仨字儿形容就是‘脏乱差’。”提起盆景园,闫汝娟关不住话匣子,“养兔子的、养羊的、养鸭子的,还有不少做小买卖的,干啥的都有。最大的隐患就是火灾,一着火,火烧连营,小胡同最窄的1米,别说消防车,人进来都难。”
眼前,是中心城区的高楼大厦,闫汝娟和她的街坊们正过着另一种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路上,盆景园不应成为被幸福遗忘的角落。
今年4月起,盆景园启动“飞地”治理。8月16日,拆违整治正式启动。东丽区下定决心,战区制、主官上,区、街、社区各级“一把手”齐上阵,聚焦难点、痛点和堵点,向15年没有解决的老大难发起进攻。
南大桥社区党支部第一书记第朝阳了解盆景园,这里的部分居民是万新街的拆迁户,他们的还迁房已经建成,不少居民已经搬进了新房,将这里的小平房出租给了外来户,只要不再出租,他们也就会自行寻找新的租住地,这个工作不难做;难的是来自河东区的居民,当党员干部们走进这一间间小平房时,深感工作难度不一般。
“十几年前货币分房,拿了钱没买房,现在想买也买不起了,你让我往哪儿搬?”
“我原来住的就是违建,被安置到这儿了,这儿再拆,一家老小去哪儿?”
老百姓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如火的盛夏,天气炎热。挂起鲜红的党旗,干部们进驻了盆景园。户,一家家入;门,一扇扇敲。既让老百姓有房住,也要破解“飞地”治理搬迁难题,东丽区一户一策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为了让老百姓满意,咱工作还怕麻烦吗?住房有困难的,干部们帮他们找房子,与房屋中介沟通,预订了30套房源,就是要确保老百姓搬得走、搬得满意。”万新街党委副书记、主任吴淑波说。
闫汝娟的孙女今年读高二,孩子在市区上学,希望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要太远。街干部们就帮她找了河东区十五经路附近的住房。“住得比盆景园好多了,东丽区还给了我们一年的租房费。”闫汝娟很满意。
老刘有心事。“老娘90多岁了,我也快70岁了,哥哥还有病。”群众有困难,南大桥社区党支部书记看在眼里,他把自家的平房腾出来,让老刘一家住。“你在我这,就尽管放心住着。”老刘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没黑带白地工作,挨了多少骂,吃了多少闭门羹,人家招谁惹谁了,互相理解一下,搬吧!”干部们的工作,史丽娟看在眼里,逮着机会就帮着给街坊们做工作。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担当作为‘不甩锅’,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干部们坚信。
然而,历史遗留问题,情况错综复杂。仅靠一区之力,难以彻底解决。东丽区启动“吹哨”机制,市委政法委、河东区等有关部门前来报道。两区建立工作微信联络群,互派专人常驻现场,互通信息、相互协作、整体联动。
8月16日一大早,盆景园拆违正式启动。10月15日,409套周转房全部拆除完毕。
房子拆了,对于盆景园的治理仍然没有结束。“飞地”治理,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河东区对于搬离盆景园的住户,出台了一系列安置政策。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对于住房确实困难、符合相关政策的家庭,由区有关部门协助办理公租房、廉租房等相关手续;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并持有低保、残疾证明及享受优抚政策的,给予一次性困难救助。
让百姓身安心安。在“飞地”治理工作中,东丽区与河东区两区联动,向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