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和苑西区各栋居民楼全都挂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派节日喜庆气氛。走亲访友的,忙乎节日餐的,带孩子玩耍的,家家户户飘逸出欢声笑语,小区里处处展现居民幸福生活场景。

  这里是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生活设施配套齐全,“15分钟生活圈”内医院、学校、菜市场、超市等应有尽有,社区环境整洁舒适,公园绿化清新优美。

  依托党和政府的帮扶,依靠棚改的好政策,2017年—2019年,红桥区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清零”行动计划期间,共有3.33万户、超过15万居民搬离了逼仄困苦的棚户区,住进了这样舒适方便的新楼房。

  “幸福就是‘出棚入楼’,圆了安居梦!”

  幸福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但对于曾经在西于庄棚户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邢福来大爷来说,幸福就是“一家人‘出棚入楼’,圆了安居梦”!

  “住在棚户区的苦大同小异,家家儿都差不多,但细说起来,又是各有各的难。”邢大爷说,“我刚记事的时候,我们一家就住在那里,父母加上7个兄弟姐妹,一共9口人,就在那个不到13平方米的小平房里生活。”

  邢大爷回忆,当时家里人多,不大的屋里放了两三张床,再除去大衣柜,剩下的地方刚够站脚走路。棚户区的巷子都是土路,小时候总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因为房子总漏,一到雨季家里都是潮乎乎的。“最遭罪的还是冬天,得靠生煤炉子取暖,大多数冬天早上都是炉火灭了被冻醒的。”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六十年,转眼间邢福来结婚生子,后来又有了孙辈。“自己怎么都好说,可带着孩子们一块窝在这种地方,心里真是不落忍。”说起从前的辛酸苦楚,邢大爷老两口的眼角有些泛红。

  棚户区里剩下的家庭大多是生活困难、有特殊情况的,大伙儿都觉得有生之年想靠自己离开这儿是种奢望。红桥区西于庄地区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让这个奢望变成了现实。

  顺利签订安置协议后,邢大爷一家从拥挤脏乱的平房搬进了和苑梦和园小区,在新家里,老少三代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

  “那种又幸福又激动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记得。”说起如今生活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邢大爷忍不住落泪,“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桌,不用再趴在凳子上写字了,而且楼下就是幼儿园,早上上学不赶落,还能多睡会儿。儿子也不用总是惦记下雨屋里倒灌、我们老人在家做饭用电不安全,他们年轻人上班工作都安心踏实不少呢!这儿离医院、菜市场也都特别近,您看我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准备的蔬菜、瓜果、鱼虾多新鲜啊……”抹去泪水,邢大爷笑着说道。

  “日子越过越亮堂,心也跟着亮堂了!”

  从24岁嫁到西于庄算起,张明银在棚户区生活的时间已经有30多个年头。在她看来,棚改带来的不仅仅是住房条件、交通等生活环境上的改善,更有精神面貌上的改变。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雨天时,听着外面哗哗的雨声,坐在屋里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虽然结婚后也没有放弃写作,但在西于庄经历雨天后,张明银不再喜欢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摆满锅碗瓢盆来接水,雨下的时间一长,屋里就会漫进水来,提心吊胆、手忙脚乱的,哪还有心思搞文学创作。”

  年轻人都喜欢聚会,张明银也一直期盼能与三五文学好友坐下来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体验,交流写作心得。但每每想到这些,自己都是有苦难言。“当时有不少朋友提出要来家里聚聚,但那会儿年轻人都好面子,我们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西于庄的胡同里,我的屋子不到10平方米,床就占了一大半儿,连个沙发都放不下,怎么好意思让别人来,贫民窟一样的环境把别人约来岂不是笑话。”

  后来,听说西于庄要实施棚户区改造,张明银兴奋得一宿没睡着,和爱人商量着新房子怎么装修,怎么布置一间自己的书房,想象着在宽敞明亮的新房约上好友们一起谈诗词歌赋,聊古今文学,心理美滋滋的。当时,她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明月挽着吉星,紫气缭绕。棚户区,春色过往,停下脚步留言。寒窑,福临门,那个‘拆’字让人憧憬福祉。旧宅,印迹,那个雨后成水凼的街巷,将写入历史。感谢党,大手笔改写西于庄。”

  告别棚户区,张明银一家人搬进了温馨敞亮的新房。“日子越过越亮堂,感觉心也跟着亮堂了!”没了从前的生活困扰,张明银把更多的心思集中到读书和写作上,她创作的许多诗文被不少报纸杂志发表。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张明银打算专门创作几篇歌颂祖国的作品。

  “红桥越来越美,以后一定常回来看看!”

  拥挤的街道,逼仄的平房,转身就能踩上另一个人的脚后跟。年纪稍长的天津人或许都还记得,影片《没事偷着乐》中,冯巩主演的张大民婚后为了腾出更多的居住空间,围绕着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建房的场景。

  前年,“渔村”居民王秀萍就还住在这样的“树屋”里。据她回忆,当年自己婆家老少三辈儿15口人都住在“渔村”,结婚后实在分不出房,夫妇两人只能围着一棵树盖了间9平房米的小屋,一住就是20多年。

  “渔村”实施整体搬迁后,王秀萍一家从“树屋”迁入了新居。为留住“渔村”乡愁记忆,打造具有滨河特色的休闲健身场所,红桥区启动了子牙河滨河公园的规划建设项目,并完整保留了“渔村”内所有成年树木,其中最老的树木树龄已经超过70年,当然也包括王秀萍家里的那棵老树。

  去年10月,子牙河滨河公园堤岸景观绿化工程一期绿化部分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昔日坑洼的巷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休闲步道,公园内各类植物错落有致,绿树花海随碧波摇曳,丝毫不见当年“渔村”破旧的身影。只有一棵棵矗立的老树,与曾经住在这里的人们打着彼此心照不宣的“暗语”。

  今年10月1日,王秀萍和老街坊们一起来子牙河滨河公园游玩时,特地找了找当年那棵有着特殊情感的老树,“看到这棵树,感觉以前的日子好像就是昨天,一幕幕地在眼前闪过。”她感慨道,“以前没想到能从‘渔村’搬走,后来没想到‘渔村’能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咱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红桥也越来越美,以后一定常回来看看!”

  曾经的棚户区,是城市发展留下的历史痕迹,也是几代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生活记忆,这里有他们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乡土情感,也有愿红桥发展、建设得更好的新期盼。

  前几个月,看到单家面铺地块出让的消息,曾经住在这片棚户区的李大爷就第一时间告诉了老伴儿、孩子,和家人商量说,以后要是有机会,还想再回来住。“一是在那儿住那么多年有感情了,二是那位置也好,生活、交通都方便,环境还好,肯定更舍不得离开了。”李大爷说,搬离了棚户区后,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幸福,如今想着以后要回去住就更有奔头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