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一早,驱车驶入天津最南端的滨海新区太平镇。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小路上,树密枝繁,绿荫翳翳。曲径通幽处,羊群倏地闯入视野,继而贴着放慢速度的采访车悠闲而过,“好一幅晨牧图!”一路寂静鲜见人影,车里顿时兴奋起来,我们开始联想此行目的地窦庄子村的模样,“遍地是牛羊?”
羊有,牛更有,不过到了窦庄子村,发现它们过着另一种生活。
“我刚来就去了村南牛场,很震撼,咱去看看?”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处级干部杨玉刚,去年9月底成为窦庄子驻村第一书记。听他“打广告”,记者马不停蹄奔过去。
连通津冀的工农大道穿村而过正施工,驾车慢行,两旁是黄绿交织的田野,小麦刚进仓,剩玉米蹿个儿,还有村中“租户”──风力发电“大风车”和大港油田油井“在岗”。拐过一道弯,遇见一条河,南岸林深叶茂,北岸芦苇连绵,平静的水面上划来一叶小船,丰富了这幅诗意画卷。“水鸟!水鸟!”朝记者手指的方向望去,杨玉刚波澜不惊,“那是野鸭子,环境好了,鸟多了,初秋更是一群群的,蔚为壮观。”
“‘南河’叫沧浪渠,村北还有条北排水河。两河并行,中间正好是窦庄子村。”杨玉刚说。两条跨省河自西而来,源头不同,时有曲折,却昼夜不息,奔腾向前,东入渤海。“两河夹一村,大伙儿说‘跟抬轿似的’。”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来,窦庄子村也如乘轿人一样,起起落落。村里老人讲,上世纪90年代初,村办产业红红红火,车具厂、轧钢厂、造纸厂……大大小小的厂接连而起,村里劳动力不够用,十里八乡的人都到这里务工,当时窦庄子村这台“轿”不知吸引了多少外村待嫁的姑娘。可后来一段时间,“单干”潮盛行,厂子承包出去,承包人不争气,个个黄了,庄里人心也凉了。多少年了,大伙儿憋着一股气。
沧浪渠再往南,津冀田与田交错,地与地相连,这边地是窦庄子村的,那边地就是黄骅市的周青庄、官地、下堡等村子的。凭借“天然便利”,两边庄稼人下地工夫就把媒说了,如今的窦庄子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河北省亲戚。
津冀交界处窦庄子村侧矗立着一处牌坊,上书:津门第一村。
口气不小,村干部却解释得低调:叫第一村,可能指外省人从这边进津第一个遇到的村──窦庄子村又称“津门南驿”。
仅方位原因?村民窦忠广可不这样想,“一进村,抬头就这几字,多骄傲,多提气!”
“第一村”似乎在释放村民憋的那股气,又像是在打气,预示着村庄新的启程。
继续东行,转眼到了牛场。这里是天津中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峰说,公司是伊利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地牧业旗下全国8个牧场之一,奶牛存栏6500多头。
登上办公楼,透过巨大玻璃墙朝外看,80头奶牛享受喷淋后排队进入自动化挤奶转盘,入口处只一名工人。炎炎夏日,牛儿们像吹着空调,头上风机呼呼转,脚下转盘慢慢转,七八分钟一圈,一圈转完,80头牛也“下班”了。
王峰说,公司与村庄共发展,每年通过支付土地流转费、收购玉米青贮等促进当地增收约1700余万元。目前在公司稳定就业的窦庄子村民约100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
“我们上班,除了工资,过生日还有礼品,那种受重视感觉和在外打零工很不一样。”窦忠广就在这儿工作。身为党员,他也时常参加村里会议,“村‘两委’每天考虑的就是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比如像村里到牛场的路,绿化做得特别好,他们这样做就是想把企业维护好,为的是村民能上好班,挣到钱!”
“他们”,不仅包括市里来的第一书记,去年春,从村中走出去的滨海新区处级干部窦书强也被派回来反哺家乡当起“当家人”。今日的窦庄子村已引进企业约30家,农牧渔和工业并进,90%的农用地流转,连续12年为村民分红。村里大道通连,墙面彩绘,路灯高耸,楼房平房高低错落,喷泉广场、健身广场、篮球场、足球场一应俱全,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银行和旅馆。可村“两委”并不满足,“我们有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为什么不叫外头人来看看呢?”眼下,他们以村西南的窦庄子通用机场为基础,正推动文旅融合的“酷飞小镇”建设。
机场是村庄另一张名片。据介绍,这处10年多前创建的民营机场现已是全国最大跳伞基地,开展航空旅游、高空跳伞、飞行员培训等业务。“我们2017年开始拓展跳伞业务,最忙那几年一天最多迎客130多人。”后勤保障部经理窦焕儒说,机场还是周边青少年“飞行梦”起航的地方,定期为学生开展免费空中体验项目。
步入机场,闯入眼帘的是无边草坪和一汪碧波,风吹草低,一匹小马远远站定,凝视着什么。“没硬化跑道?”“在远处,有直升机停机坪和600多米长的跑道,但硬化区域不大。”机场机务人员窦如利解释,“我们主要飞直升机和‘固定翼’,很多机型对跑道硬化程度要求不高,平坦就能飞。”
按“酷飞小镇”规划,未来,游客不仅能在村里垂钓、机场跳伞,还能坐飞机去外村采摘,带动周边共同致富。
“老百姓看到钱了,村庄更美了,感觉近几年一年更比一年好。”在村里土生土长的窦如利自打机场开建就来到这儿,看着机场壮大,看着村庄变化,他说,“人们又觉得有劲了!”
采访车驶离窦庄子村时,村口影壁上两字更为醒目:腾飞。
记者手记
最是变化提振精神
在窦庄子村采访,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看不够,听不够。
村庄非常大,辖区面积1700多公顷,村民8500多人。但让记者感触最深的不是这可量化的数据,而是一股子生气──原先“土里刨食”的村民,如今心很大,劲头很足。
53岁的窦如利拿下了十分难考的机务方面专业资格证书,上班“修飞机”,下班种庄稼。33岁的窦忠广现任牛场犊牛管理部副经理,自考大专在读,还计划“接本科”。他们都是普通村民,他们又有点不一样,身处的环境变了,追求也就变了。
当人们四处打零工时,想的是“怎么养活一家老小”;当上游工厂污水“染黑”了沧浪渠,谁会琢磨旅游?变化发生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一肩挑”推开……乡村振兴大潮下,村民盼回了“鱼翔浅底”,摸到了致富门路。村美了,兜鼓了,梦就变得不一样。最是变化提振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