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市政府批复同意,《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22—2035年)》日前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式发布。该规划历时4年编制完成,借鉴了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在产业发展、工业用地集中控制线划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是在深入全市12个区调研座谈、走访重点企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出台的。

  科学论证 目标明确

  “该规划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会同市规划资源局,为贯彻落实制造业立市战略,认真谋划新兴产业布局,研究完善优势产业布局,着力调整传统产业布局而起草编制的,编制过程中开门问策,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通过专家评审、环评审查、合法性审核、公平竞争审查等程序,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与全市国土空间战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充分衔接,规划核心内容同步纳入了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工业用地产出效率达到40亿元/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到2035年,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基本稳定,工业用地产出效率达到60亿元/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用地规模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约为23%,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该规划提出,要构建开放协同的市域产业空间格局,坚持生态优先、产业集聚、资源节约、产城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形成“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产业空间结构。

  该负责人介绍,两带集聚是指依托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双城优化则依托津城和滨城,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智谷升级即依托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天津智谷”;组团联动是指外围各区以天津未来科技城、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宝坻经济开发区、蓟州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开发区为载体,形成多个产业组团等。

  该规划与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衔接,按照滨海新区各开发区、其他各区不超过4个主导产业的原则,确定各区、各开发区发展方向,引导各区、各开发区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

  分类管控全市工业用地

  该规划首次划定三类管控分区及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三区一线”,这是基于何种考虑?该负责人称,这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要求而做出的,在全市范围内划定重点发展区、优化提升区和减量调整区三类政策管控分区,对全市工业用地进行分类管控。

  他解释称,重点发展区是保障工业长远发展的工业用地管控区域。原则上,严格保护重点发展区内工业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向重点发展区内投放,新建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在重点发展区(不含都市产业园区)内布局。

  优化提升区是为稳定城市一定时期内工业用地总规模、逐步引导转型的工业用地过渡区域。重点鼓励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环境影响,逐步关停“三高一低”企业。

  减量调整区逐步引导现状企业搬迁腾退,优先腾退二级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内的工业用地。原则上,减量调整区内不允许工业企业新建扩建。

  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又是如何划定的?“为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障工业用地规模,在重点发展区(不含都市产业园区)和优化提升区内划定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以工业为主导功能,作为需要控制和保护的区域范围。除因国家和天津市重大项目建设等原因,确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和调整用地性质以外,原则上,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内面积不低于园区管理范围的70%;同时,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内,除其他商务用地外的产业用地面积应不低于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的70%,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控制线内工业用地性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