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误农时不负春,一年好景看春耕。

  这一边,田间地头,借助新修水利和无人机的应用,在提高小麦产量上,种植户心里更有底气了。

  那一边,茫茫大海上,春耕物资“保卫战”正在上演,天津边检总站优先确保装载5.25万吨进口钾肥的货轮快速通关。

  村里投资改水利 村民种粮得实惠

  水泵轰鸣,清水潺潺,绿油油的麦田下一片水汪汪。4月8日,静海区大邱庄镇前尚码头村迎来了2022年的第一次春灌。

  春灌是村里的大事,不少村民走到田间地头看热闹,谁家的地浇得透,谁家的麦子长势好,有经验的种植户通过开年首次春灌就能判断出小麦的亩产。

  从河南来津的刘师傅一口气承包了60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小麦。刘师傅正在施肥,他要和水抢时间,争取施肥结束时,水正好能灌溉到他的麦田,这样能发挥肥料最大的效力。

  在村民们看来,刘师傅吃得了苦,舍得投入,每亩麦田投入70斤肥料,比别人的投入量高出近一倍。刘师傅说,只有舍得投入才能获得好收成,2021年刘师傅种的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收入近50万元。

  当初,刘师傅在周边多个村、镇考察,最终选择了前尚码头村,这个村子大部分是盐碱地,种植小麦亩产600斤算是好收成,为何刘师傅偏偏选在这呢?

  刘师傅说,他看中的是村里的排灌设施,灌溉水渠四通八达,灌溉渠外侧是排水沟,灌溉时多余的水直接进入排水沟,其他地块可以从排水沟再抽水灌溉,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

  2021年,几场大雨造成了周边麦田内涝,可前尚码头村的排水沟收纳了大部分雨水,村里的麦田几乎没有存水。干旱的时候,排水沟又是蓄水池,可以随时解决灌溉用水。

  种小麦最讲究的就是灌溉,在小麦的生长期,周边村庄的麦田往往只能灌溉两次,而前尚码头村的麦田能灌溉四次,因此长势好,收成高。

  前尚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彭学东告诉记者,2018年,村委会投资了40多万元改善了全村的排灌设施,加宽、加深了沟渠,新修了多座扬水站。

  全村4000多亩土地中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经过种植户多年的土地改良,盐碱地种出了高产粮,2021年小麦亩产平均达到800斤,最高的亩产达到1100斤。

  村里土地的承包费用是周边最高的,但并不影响村民的种植热情。村民积极号召村民种两季粮食,小麦收割以后,紧接着种植玉米,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产值,增加村民收入。

  无人机上阵促进增产增收

  和前尚码头村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同,东丽区华明街的种植户用上了无人机给麦田喷药、施肥,无人机的效率比传统机械提高了不少,关键是省时、省力、省钱。

  去年,华明街道范庄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孙学文竞拍承包了1000多亩田地,一家三口人种植这么多田地,54岁的孙学文却很轻松,“都用机器种,比十个人种地效率都高。”

  眼下正是小麦追肥防虫害的时节,风力不大的时候,是喷撒药物最好的时候。

  孙学文使用的型号为T40的大疆植保无人机形似无人摄像机,值保无人机配有两种箱体,里面可装药物或肥料,孙学文的儿子孙健把药物装进无人机箱体,操控着遥控器,无人机腾空而起,匀速向眼前绿油油的麦田飞去。按照指令,无人机均匀地将营养药喷洒在小麦叶面上。

  植保无人机是孙学文去年购买的新设备,补齐了植保短板,孙学文在实现机械化种植的同时,又升级到了“智能化”种植。

  村民称呼孙学文为“孙大胆”,2000年,村里人觉得种地不挣钱的时候,他却花费半年收入购置了一台拖拉机。那时候村民一年的收入只有1万多元,村里很多人把地转出去,去外面打工了。打工比种地收入高多了,孙学文不去打工反而在种地上增加投入,很多人不理解。

  花“巨资”买来拖拉机,孙学文很快体会到了机械化种植的省力,此后,他又投资购买了收割机、挖掘机、播种机、值保机,家里承包的田地从10多亩到1000多亩,产量高时,每亩地年产1000多斤。

  运用了机械化设备,耕种轻松了很多,孙学文的儿子大专学成后也选择留在村里,做新一代的农民。

  “从小就跟着父母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他们年纪大了,家里1000多亩地,得有人帮忙,二来,新时代种田也可以用高科技的方式,我们年轻人有文化,可以在农田里创造‘奇迹’”孙健说。

  孙健很聪明,很快掌握了家里各种耕种机械的操作方式,去年,通过区农业农村委的农机工作人员介绍可以使用无人机为农作物喷药施肥,孙健萌发了购买无人机的念头。

  孙健花费7.6万元购置了无人机。无人机用遥控器操作,“飞”无人机是个技术活,孙健报名参加飞行技术学习班,拿到了无人机飞行驾照。“无人机的喷施作业比人工方便很多,半小时就能完成50余亩小麦的施肥作业,比以往打药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到3倍。”孙健说。

  据东丽区农业农村委农机工作人员徐罡介绍,目前东丽区利用植保无人机给小麦施肥、打药辐射面积达万余亩。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户节省劳力,提高效益。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多次派出科技服务小分队,由具有不同农机技术的人员组建专业服务队,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响应国家号召,让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力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天津边检全力保障春耕物资安全高效通关

  春耕生产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国之大者,全国各地都在为春播春种抢农时,边检机关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这场春耕“保卫战”。

  4月2日,在海上航行20多天的巴拿马籍货船“公平”轮靠泊天津临港L10泊位,船上载有5.25万吨、货值近2亿元的进口钾肥。这是天津港今年迎来的第5艘钾肥进口运输货轮,打破了近5年来单船接卸进口钾肥最大载重纪录。

  得知“公平”轮即将靠港的消息后,天津边检总站与天津港集团、口岸相关单位紧密衔接、通力配合,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从航道组织、泊位安排、安全接卸、船舶入出境、船员闭环管理等全链条、多方面确保运输船舶安全顺畅通关,全方位做好抵津国内紧缺物资快速供应市场。

  塘沽边检站作为担负临港出入境(港)船舶及载运物资边检查验的主责机关,有序组织勤务,当天21时许,塘沽边检站在接到船员证件的第一时间为“公平”轮及其船员办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22时许,“公平”轮开始卸载作业。

  4月8日,钾肥卸载任务完成,“公平”轮离津后将要出境。此时已至深夜,但塘沽边检站内依旧忙碌着,执勤民警为“公平”轮及其船员办理出境边防检查手续。

  9日凌晨2时许,“公平”轮顺利出境。

  记者从天津边检总站了解到,此次“公平”轮入出境边检手续办理,塘沽边检站启动重点物资船舶专门保障方案,优先确保“公平”轮快速通关。借助“三零举措”“速审直推”工作模式简化行政许可审批流程,搭建点对点信息直推渠道,第一时间办理入出境边防检查手续,实现船舶到港“零等待”作业,在港“零接触”查验,离港“零延时”放行。同时,强化数据排查预警和船舶在港期间的监管工作,严格边检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实施全时段视频监控,确保船舶作业顺畅、疫情防控安全。

  据了解,此次进口的钾肥将保障天津、山西、山东、河北等地春耕生产。

  从田间地头到茫茫海上,全市上下正在抢农时,保农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科技的持续助力,优先的春耕物资通关保障,让种植户对今年的粮收充满信心。

  (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劳韵菲东丽融媒体 高鑫 翟鑫彬 摄影 孙立伟通讯员 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