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到,农夫起跳。不负春光,抢抓农时。最近,田间地头的人们都开始忙起来了。
逐梦沃野种希望
“VH76-1,排在这后头。”
在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育种实验室,桌上摆放了一束束金黄色的小站稻穗,谷粒颗颗饱满。大伙忙着考种、脱粒,再将不同品种的种子按顺序装进纱袋,这两天,纱袋就会整体放入药剂中浸种,为春播做准备。
“这个牌就是今年播种到田间,包括插秧的顺序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于福安,小站稻育种专家,与水稻打了近40年交道。1985年他进入天津原种场工作,最初几年,主要从事水稻繁育。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天津水稻品种大多抗性不好,而病虫害恰恰是水稻丰产的大敌。1991年,天津爆发稻飞虱,几十万亩水稻减产、绝收。
(于福安团队备战春耕)
“走到这些种水稻的村庄,周围都弥漫着很浓很浓的、刺鼻的农药味。现在大家不愁吃,但是我从小长在农村,体会过农民的艰辛,我想让农民多打粮食,让大家吃饱吃好。” 心疼粮食、心系农民,作为农民的儿子,于福安深知一粒良种的重要,也是在那时,他下定决心,走上了科学育种之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于福安发现他们引进的品种月之光,虽然成长期穗不大、长相不佳,不过在收获期,穗子没有虫也没有病。更重要的是,在试种植过程中,还给大伙带来了意外之喜。
“五百个穗子里面,有两个穗子它发生变异了。搞育种的创造变异,一个是通过人为的杂交,另外就是天然的杂交。”于福安告诉记者,从杂交开始,一个品种必须经过7到8次种植选育,稳定成型后,才能确定品性是否优良,而每培育一代种子就需要一个生长季,因此培育一个品种至少需要8年。这8年间,每一粒种子,每一根苗,都充满了变数,成功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种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
干育种这行,就像是一次次大浪淘沙,失败是家常便饭,周期长,变数大,急不得、快不来,没有甘做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很难撑下来。而于福安凭着一股韧劲,硬是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
“每年十一假期的时候,是选种的关键期。错过这七天,有可能稻子就折下去了。这七天于场长是一天都舍不得歇的,每天早上七点钟进地。”“那个时期水已经很凉了,但是他真是一步步从水里蹚出来的。”于福安的付出,同事们都看在眼里。
1999年,于福安团队育成津原28,很快就在津南区、宁河区、宝坻区示范推广。产量不错、又抗虫,于福安他们信心满满,没成想,稻农们并不买账。“稻谷粒上有芒,也就是有个稻针,加工的时候,稻谷粒它下不去,堵机子,造成加工困难。”于福安跑了几趟加工厂,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前八年的数据挨页翻了一遍,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此后,他在田间、在棚里,和水稻待着的时间更长了。
2001年,于福安团队成功培育出津原45,恰逢北方地区爆发条纹叶枯病。这个十年磨一剑的产品凭借良好的抗性脱颖而出,顺利打开了市场。冷板凳焐热了,此后,津原系列产品接连不断问世。
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守护希望的田野。这些年,于福安带领团队育成审定品种40个, 覆盖天津水稻面积80%以上。高品质,成为津原系列的代名词。
“17厘米了,如果按照插秧的标准呢,这个苗就有点过旺了。” 每天,于福安团队都会到大棚里做数据记录,观察不同品种水稻秧苗的长势。眼下,这个棚里的秧苗已经形成三叶一芯,接近田间插秧的标准。
去年,天津市平均降水量偏多,尤其是汛期,较常年同期偏多86%,给水稻出米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丰收时,部分水稻还有瘪粒的情况,很多种植户就找到于福安。为了更好地给种植户春耕做指导,年前,于福安他们特意开辟了这块试验田,模拟在特殊天气情况下,不同品种水稻的适应情况。
“要走在农民生产之前,通过我们这两三个月试验,目前看对种子没有影响,出苗都正常、生长也整齐,密度跟历年也没有什么区别。” 几个月下来,于福安也探索出了一些可行的应对之策,在春耕前,他把种植大户召集来,给大伙支支招。“一个是减少化肥的使用,用多了之后呢,遇到极端天气,非常容易倒伏。另一个是增加插秧的密度。”
春耕备耕,种子先行,最近,来优农中心购买种子的种植户络绎不绝。每年这几天,于福安都会腾出时间,和种植户们聊聊去年收成、嘱咐嘱咐今年的播种。“药剂浸种要达到7天,种子和水面差距在5厘米以上,不能把种子露出来。”
(种植户购买种子)
“平时遇到问题打座机问于场长,我按他的方法做了,都成功了。这些年没说嘛,跟他干, 年年兜儿能装满了。”种植大户刘树岭自从2001年试用了津原45的种子后,就成为了津原系列的铁杆粉丝,平均每亩地可收获750公斤。
让农民多收三五斗、让老百姓吃上好大米,执着于这个朴素的梦想,于福安潜心钻研了近40个春夏秋冬。“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生产的源头。一个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周期大概是5年左右,那么我们育种人就要不断地研发出新品种。”
小块地 大收益
好种子,长出农民富足的好日子。不止如此,天津耕地有限,如何科学利用空间,在这一亩地上下功夫,今天的农民们也动足了脑筋。在宁河区百利蔬菜种植基地,农二代刘晓君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水培蔬菜。这是一种长在架上,不需要土壤,靠喝营养液长出的菜。
(水培菜大棚)
一早,车间的工人们就忙活起来,抓紧将采收好的蔬菜打包、装车、在中午前运往合作方的仓库。 今天约有7000单,主要是菜心、油麦菜、水培生菜。春分之后,天气明显转暖,市场对绿叶菜的需求增大,最近每天的订单也加了不少,工人们忙不过来,原本负责电商运营的付阳也赶来库房帮忙,将打印好的统一标签贴到袋子上。“我现在贴的是我们自己种植的水培意大利,今天这个有3000单,在十点多钟准备送往静海的拼多多中心大仓。”干了一个多小时,付阳手里一直没停闲。
“这边的是刚种了5天的,这边有抢了10几天的,像这样小苗的有两个棚,能出的大菜的也有两个棚。”在基地温室大棚,刘晓君通过手机连线给北京的客户来了场现场直播。3月上旬,北京的客户加订了一批水培生菜,中旬,天津出现降雪天气,收到提前预警后,工作人员在大棚风口处加盖棉被、调整棚内温度,尽管雪后气温骤降,但是因为准备充分,棚内生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为了给客户吃下定心丸,刘晓君化身出镜记者,远程给客户介绍情况。“这个苗已经15天了,因为前两天下雪的原因,会晚个三四天,不过也不会太影响,温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可能它后发制人,还能再赶上来。”
在百利蔬菜种植基地,有50多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全部用于水培菜种植。在这里,实现了订单式销售,每棚水培菜种下前,就知道一个月后要运往哪儿。其中,意大利生菜、奶油生菜一年四季都可栽培。打破传统地面种植方式,水培菜生长更快,从种苗到收获只需要30天,采收时间比土种的蔬菜要快5到8天。
“周期短了之后,它就可以相对地多种几茬。土培的它可能一年就种两到三茬,但是咱们这个可以种到八到十茬,收入就可以翻几倍。”刘晓君告诉记者。
刘晓君,天津百利种苗培育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设施农业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了。五年前,和朋友聊天,朋友提到,在国外时经常会吃水培菜沙拉,不过回国后,发现很难买到,这一下子点醒了她。查阅相关资料,做市场调研,说干就干,很快,大棚搭起来了,水循环系统装上了,种苗备好了,万事俱备,只差营养液这个东风了,而这恰恰是水培菜的关键。
“营养液里面可能某一种元素多了,菜它就吸收不了”刘晓君举了个例子,“就像咱们吃配方奶粉,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如果这项多了,可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当时国内水培菜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刘晓君引进了国外的营养液,不过,如何结合气候配比制作适合在本土栽培的营养液,缺少可以照搬的模式,一切只能摸索着来。
“有一茬菜,出的时候发现,菜在去根了后,底下会特别红。还有一茬菜,还没长到20多天的时候,就有烧边的情况。我们还遇到过,收获时,菜吃起来特别苦。” 刘晓君说,研发阶段,失败是家常便饭。别看现在一个人负责10个大棚,每天定时对大棚进行检测就可以。但当时,几乎一天24小时都需要有人在大棚内观察蔬菜变化、记录数据。
“有时候经常是三四天看不见人,因为我们没起来她走了。我们睡了她还没回来呢,基本上就没有休息的时候。”刘晓君每天早出晚归,爱人李博文都看在眼里。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刘晓君他们的水培菜终于研发成功,味道甜、口感脆、卖相也好。不过,还没来得及高兴,看着采收上来的菜,销往哪又让她犯了难。三个多月跑市场,只收获了一些零散的小订单,而如果一直这样,不能规模化栽培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刘晓君把她们的困难反馈到宁河区农业农村委。
“帮着企业跟大型商超还有网络平台做对接,带着客户来基地现场调研参观。企业顺利地跟京东、物美,签订了购销的协议。”宁河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李学艳说。
(车间里工人们忙碌装菜)
线上电商、线下餐饮店,在区农业农村委的帮助下,刘晓君团队的水培菜逐渐打开了市场。2020年,她们的水培菜技术还推广到了河北省。这些年,从门外汉到新农人,刘晓君也闯出了一条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新路子,“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性的东西,我觉得更应该融入到农业当中去,让农业也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然后让它越飞越高。”
2021年,天津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372万亩,设施农业超过20万亩,不仅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像刘晓君这样的青年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