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因水而兴。运河载来繁荣之城,海港打开无限天地。

  “河”与“海”的故事,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篇章。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落子,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严格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并将其列入天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天津城市结构为之一变,历史性地走向“绿屏”为芯、“津”“滨”辉映的新发展格局,有力推动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全面形成!”规划引领发展。海河两岸,“津城”不断提升现代服务功能,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渤海之畔,“滨城”抓紧提升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双城之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高效协同,共同朝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塑造城市空间新格局

  从三岔河口到渤海之滨,直线距离50公里。这让天津与许多沿海城市不同,中心城区并不靠海,市中心与沿海城区相距较远,城市融合难度大。

  滨海新区面积有227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原有规划建设思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相向开发对接成一个大城区,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大城市病。两地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既有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也将被侵蚀。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2017年5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坚持集约发展,着力增强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明确提出“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

  2018年天津启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间划定了南北向约50公里、东西向约15公里、总面积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经过3年多的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小荷已露尖尖角”,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空间总量,改善了环境质量。

  天津市中心人口稠密,沿海产业聚集,由于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职住呈现不平衡。有报道显示,2016年初,每天几十公里往返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潮汐式通勤人数约30万人次。

  滨海新区面积大,仅一个泰达街道,就有54.14平方公里,超过中心城区任何一个区。整个新区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1个街镇,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迫切需要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后劲。

  从一片盐碱荒滩,到高楼林立的天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高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传奇已经写入城市骄傲。滨海新区成立后,渤海湾畔这片更为广阔的土地,坐拥京津冀及“三北”地区海上门户天津港,经济占到全市半壁江山,是天津加快开发开放的主力军,承担着更大的职责和使命。

  “新区兴则天津兴,新区发展则天津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推动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全面实行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下放600多项市级权力事项实现“滨海事滨海办”,支持新区提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新区城市发展蒸蒸日上。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年11月,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召开,谋划天津“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推进“津城”“滨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会议强调,打造双城格局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举措,是用新发展理念优化完善城市布局的必然选择。

  一城变两城,内涵大不同。秉持“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天津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空间布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避免城市发展“摊大饼”的弊病。

  按照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市将构建“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功能空间格局,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强化武清、静海、宝坻、宁河、蓟州各区的资源集聚能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区域节点,与“津城”“滨城”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图片由市规划资源局提供

  “津城”“滨城”建设的重点得到明确。做强“津城”方面,将打造中央活力区,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承载区。“滨城”建设方面,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优化资源布局,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要素承载能力,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到2025年,将初步形成“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紧凑活力“津城”

  驱车驶下海津大桥,进入快速路黑牛城道,两侧林立的新高楼,展现着这片中心城区的活力生机。

  网信大厦是众多楼宇中的一栋。2019年下半年以来,楼里已经入驻了包括京东科技、航天长峰、凌霄工业互联网、乐问医学在内的192家数字经济企业。

  “我们在天津的特色业务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二是扶持培育京东生态企业,共同创新发展。”京东科技天津公司工作人员刘晓燕介绍。

  记者在京东科技公共办公区看到,这里不同区域悬挂着不同企业的铭牌:微甄科技、岸杉智能、正德弘远……背靠京东资源优势和孵化服务,众多产业链相关创业公司入驻,聚集发展。

  根据双城规划,“津城”要加快汇聚高端服务要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志区。这为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黑牛城道两侧的网信大厦、双迎大厦、网科大厦等为依托,河西区正在打造新八大里数字经济产业主题园区。短短三年间园区入驻企业已经超过400家,2021年营业收入超过40亿元。

  北京东方金信是一家专注于大数据产品开发的高科技企业,2019年落户新八大里园区。天津分公司总经理付威介绍,北京公司的研发职能已经整体迁移过来,在津形成近百人的团队规模,不少员工就近安家。吸引东方金信的,除了河西区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还有天津信创产业的发展势头。位于滨海新区的麒麟、曙光等企业,都是他们的合作客户。

  设计产业是天津优势产业,历史底蕴深厚,企业近1.7万家。联动发展是该行业的内在需求。2016年年底,河西区成立了“北方设计联盟”,着力推动设计及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目前成员单位已达248家。仅在河西区注册的联盟成员,2021年营业收入就有304.57亿元。

  发挥产业优势,锻造“津城”现代服务业长板,天津提出建设“设计之都”。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品牌效应,天津决心拿出海河上游“最后5公里”的黄金地块──海河柳林地区,打造“设计之都”核心区。这片跨海河两岸,地处河西、河东、东丽、津南四区交界处的区域,已经完成城市设计,综合开发PPP项目也已落地,未来将打造成“津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

  去年年底,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实现对市属7家勘察设计行业企业的整合,打响“海河设计”品牌,也为“设计之都”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

  “我们公司整合进海河设计集团,好处有三:形成全产业链、全周期的设计能力,竞争优势大增;融入集团全国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开拓能力加强;随着混改和优质资本注入,产业布局也将迎来跨越发展。”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宇介绍,集团内仅他们公司就在雄安新区、海南、广东、江西、甘肃等地设有分支机构,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日前介绍,“十四五”时期天津将聚焦重点片区,促进双城协同高效。包括提升“津城”重点地区发展能级,规划加快推动外环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海河柳林地区、北辰活力区、水西公园周边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同时,优化“滨城”资源布局集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全面支撑“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实现,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体现以人为本,建设创新宜居“滨城”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新草初萌,视野开阔。远望是曲水廊桥,鸥鸟翩翩。大型儿童游乐区里,孩子们欢快地嬉戏。中新天津生态城去年建成开放的这片带状公园,成为亲海“网红打卡地”。

  “用我太太的话说,生态城哪里都是拍照背景墙。”天津深之蓝公司员工李云昊介绍,他曾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工作,刚到滨海新区就被生态城这座花园城市吸引,选择在这里安家。“不光我,我们部门有3个人住在生态城。”

  居民楼下是小区绿植,社区有中心公园,区域内各类城市公园多达38座,建成区绿地率达到50%以上。生态城管委会建设局李晓源科长介绍,目前正在推进18公里绿色廊道建设,将生态城绿色景观串联起来,开启居民“从绿地到绿地”的生活新体验。

  “滨城”南湾公园。 (资料照片)

  生态为底,合理布局人居生活。生态城规划打造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在生态城第三社区中心,滨海“小外”、社区商业、社区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环绕着社区公园。一路之隔还有生态城医院。居民日常的民政事务办理、教育医疗、文体休闲、购物餐饮等配套一应俱全。

  “看,咱对面就是周大福金融中心,也叫‘津沽棒’。”走在“滨城”主城区,这栋中国北方第一高楼总是被市民游客津津乐道。

  近年来滨海新区城市建设提速。绕城高速全线通车,轨道交通B1、Z4线加快建设,Z2线全线开工。新建滨海新区肿瘤医院、天津医大总医院滨海医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等,“滨城”三级医院增至9家。落成周大福金融中心、茱莉亚音乐学院、滨海文化中心等“网红”地标,K11 Select、金隅嘉品Mall、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开门纳客,城市核心区极化效应显现,人气活力持续增强。

  为强化主责主业,天津经开区于2017年剥离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新成立的泰达街道,一并移交的还有对70多家医疗机构、7所中小学和20多所幼儿园的管理。

  “经开区高质量的发展、高端化的产业,会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他们必然要求有高品质的社会管理和城市服务配套。”泰达街道工委书记吴鹏介绍,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管理效能,2021年年底,街道进行机构调整,整合设立卫生健康、文化教育两个集团和社区治理中心,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目前,泰达心血管病医院已经启动扩建,泰达医院二期项目正在推进,未来两家医院将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新引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中旭学校、岳阳道小学教育资源,启动泰达一中二期工程,完成泰达一小二部工程,不断提升辖区基础教育水平。

  “滨海‘小外’是生态城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合办的公立校,在南部片区共开设了5个学部。”生态城管委会教体局赵永利科长介绍,生态城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开中学合作,分别在临海新城片区、中部片区布局了中小学校,充分满足居民需求。

  人民城市为人民。提升城市内涵,完善城市治理,必须下“绣花”功夫。泰达街推出“一四四七”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会资源“四社联动”,发挥城市大脑等四个智慧平台作用,共同缔造平安、美丽、便捷、健康、和谐、文明、活力“七个泰达”,提升居民幸福体验。

  生态城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银发AI智慧应用平台,让老年人关爱服务从求助响应升级到主动关怀;供热智能化让小区既低碳又温暖……“以人为本、应用至上”的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营造宜居生活。

  去年年底,滨海新区启动了美丽“滨城”十大工程,涉及交通、市政、社会事业、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共安排重点项目221个,总投资5731亿元,全面提升“滨城”城市现代化水平,增强要素承载力。“近悦远来”,“滨城”产业和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一市双城,比翼齐飞。

  “津城”依漕运兴盛,有600多年历史底蕴,“古今交融、中西合璧”;“滨城”因临海崛起,有“蓝色海湾”的独特魅力,港通万里、开放包容。海河穿越绿色生态屏障,挽起津、滨两座希望之城。轨道交通不断加密,未来20分钟直达,双城紧紧相连。

  一盘好棋,渐入佳境。

  “津城”“滨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优化了发展空间,打通了城市脉络,正在形成吸纳高质量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磁场,加速推动光芒璀璨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填格赋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