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天津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时惊喜地发现,这个常住人口1500余万的大城市中,悄然多出一个“生态绿谷”: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广阔地带上,少了污水浓烟,多了片片绿色。漫步其间,闻花香、听鸟鸣、观蝶舞、看水景,好不惬意。

  ▲这是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的景色(9月2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城里的公园很少见到蝴蝶,这里特别多。”家住南开区的曹啁童带着7岁女儿圆圆驱车40多分钟,来到津南区咸水沽镇附近的树林中,“不能让下一代的童年,没有童趣。”

  这天上午,圆圆追着成群的蝴蝶跑,热得小脸红扑扑。“黄翅膀、紫翅膀的飞得快,白翅膀的飞得慢。”她对妈妈说出新发现。

  ▲这是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一景(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蝴蝶是生态优劣的一面镜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陈睿解释说,相对于其他物种,蝴蝶对生态环境的感知更加敏感,种群数量与环境息息相关,“出现成群的蝴蝶说明生态环境好”。不过,仅仅三年前,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区域还是农村污水横流、工厂浓烟直冒。村、街道兴办的小工业园区多达65个,小型加工厂、建材厂星罗棋布,废水废气污染严重。

  “环境不好,地里就产不了多少东西。辛苦忙一年,水稻亩产量不过五六百斤。”51岁的津南区西官房村村民王德亮说。

  转机出现在2018年。天津启动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试点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国土、涉及110多万人口。

  “65个园区逐步淘汰,计划到明年拆并整合为17个,目前大部分工作已基本完成。”天津市双城生态屏障现场指挥部副组长范树合说,“这几年天津经济下行压力大,数百家企业眼看着就这么没了,肯定心疼,但这种转型的阵痛必须得承受。”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4.28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20.4%,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3.5%。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巡视员路红说,坚持生态优先,厚植城市鲜亮底色,“小荷已露尖尖角”。

  ▲市民在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步道上散步(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记者走进绿色生态屏障区看到,白蜡、国槐、柳树等几十个品种的绿植树影斑驳。游客通道旁,是规划的“树冠荫蔽边缘带”,将游览之路与野生动物栖息之所隔开。在人们享受夏日清凉的同时,树林深处还隐藏着一个“动物世界”。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天上飞的白鹭、池鹭、黑翅长脚鹬,地上跑的野鸡、野兔、刺猬、黄鼠狼……野生动物近年来纷纷“现身”绿色生态屏障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屏障区内发现了六七十种野生动物。”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林业工作站专家朱翔冒说。

  ▲工作人员在曙光水镇内照看孔雀。(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西官房村也换了模样。现在走进村子,阵阵稻香扑鼻而来,两侧广阔的稻田中是绿油油的水稻。细看田地里,不少小螃蟹探出头来,爬来爬去。“螃蟹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水脏了养不活。”王德亮蹲在田埂旁,瞅着田间已脱过壳的河蟹。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水稻每亩增产两百多斤,河蟹个个三两重,每亩收益翻了一番。”王德亮笑着说,“明年我要在村里的700亩地里全部推广‘稻蟹混养’。”

  小康不小康,生态算一桩。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项目负责人郭志一说,作为环首都生态屏障带的一部分,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一抹绿色,成为群众亲近自然、亲近动物、享受美好生活的乐园。

  临近傍晚,咸水沽镇附近的树林清风徐徐,不少市民驱车而来,悠闲地穿行在林间。各色蝴蝶上下翻飞,引得儿童追逐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