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宁河区七里海湿地,坐落着一个拥有5890多口人的大村,这便是以从事管道工程闻名的俵口镇兴家坨村。

  村内,街道纵横交错,路面宽敞通畅、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栽种了五彩缤纷的花草,设置有“生态车位”。街角摆放着统一规格的垃圾箱。村庄东侧兴芦公路沿线建成的45亩绿化带,栽植碧桃、国槐、丁香等树木1800余株,其间还设置了4座休闲凉亭,供村民休闲娱乐。

  “现在村庄真是太漂亮了!休闲娱乐的地方越来越多,大家没事就喜欢带着孩子出来遛弯儿。”正在凉亭内休息的村民张大爷说,原来村里村外到处可见乱堆乱放的杂物和违章建筑,环境差得让人不愿出屋,如今经过整治真是大变样啊!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兴家坨村旧貌换新颜,带给村民满满的幸福感。

  呵护自然环境

  村民改吃生态饭

  七里海湿地被誉为华北地区难得的一颗生态明珠。

  位于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的兴家坨村,是距离七里海湿地最近的村庄之一。依赖这块风水宝地,村民世代种稻、打鱼、捉蟹、割芦苇,繁衍生息,悠然自得。

  “前些年,许多村民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纷纷兴建农家乐、开辟水上旅游项目,一时间游客如织,收获颇丰。”现年62岁的村民李良元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湿地旅游开发赚了大钱,生意越搞越火,但是却给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生活垃圾丢得坑塘边上到处都是,污水流到大街上又脏又臭,苍蝇、蚊子多得出门直撞脸。”

  自2017年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以来,兴家坨村发展开始变轨,逐步走上了改吃“生态饭”之路。

  “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引导,很快,全村上下在转变观念上开了窍,‘念生态经、走生态路、吃生态饭’的思路在村干部和村民中得到高度统一。”兴家坨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全胜说。

  兴家坨村坚持生态立村,做足“农业+生态”文章,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村98%以上村民一致同意土地和水面流转,彻底摒弃了坑塘养鱼养虾等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随着七里海湿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村民们在七里海核心区的5500亩农田全部进行了流转,变成了“芦海”;缓冲区的4910亩地,通过“还湿工程”,将流转的土地外包给宁河区诚惠农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用于集中发展无污染的“还湿项目”──稻蟹混养;实验区的5500亩地通过流转外包给天津市碧景天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植树绿化。

  思路一变天地宽,好生态带来大发展。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村里成立了大大小小160多个管道工程施工队,兴家坨村“管道之乡”的名声越叫越响。村民除了外出务工挣钱,每年领到固定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到农业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万元。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兴家坨村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共赢,可谓点绿为美,以绿生金。”马全胜感慨地说。

  环境整治怎么搞

  村民说了算

  步入2020年,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兴家坨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按照市、区有关部门统一部署,轰轰烈烈地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建设工程。

  治理“脏乱差”,成为兴家坨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首场战役。村干部、党员带头清理、清除杂物、拆除违建,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很快便将街道上的杂物、柴草和违章建筑等清理得一干二净了。随即,施工队入场进行路面硬化和绿化施工。然而没想到,施工没多久就被群众叫停了。

  “原来,街道绿化带设计过宽,把村民院门口的空地都占了,村民家里的私家车没地方停放了。群众对此意见颇大,以致阻止施工。”马全胜告诉记者,村委领导班子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示将虚心接受群众的投诉意见,同时允诺要满足村民停车需求。

  漫步村中,记者发现每家院门口都有一到两处用镂空花砖圈成的停车泊位。“这就是我们改建的‘生态停车位’,既可泊车,又能绿化种草,实用、漂亮,一举两得。”据负责整治工程的村干部介绍,现在每家保证设置一处停车位,最多两处。对村民私家车辆(包括农用车、工程车等)较多的,由村集体帮助寻找合适地方存放。

  困扰该村的停车难问题,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得到有效解决,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群众对此拍手称快。

  “通过停车位事例,我们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贯彻到全部工作当中去。”在马全胜看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目的是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因此,各项人居环境整治施工必须听取村民建议和意见,且优先满足多数村民的生活需求。

  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化。“一街一策”“一宅一策”,被贯彻到兴家坨村后续人居环境整治的各个角落。

  就拿绿化来说,原计划统一种植月季花。如今,栽种的有月季、女贞、爬藤、金银花、凌霄、蔷薇等十余个品种,五彩缤纷,争奇斗艳。这么好看的美丽画面,皆缘于各家各户可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门前种植花卉的品种。

  用马全胜的话说,“环境整治施工中,施工队当不了家,都得跟村民商量。在保证整体规划效果基础上,一街一个样,一户一个样。”

  不搞大拆大改

  留住村风乡愁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仅靠市里下拨的4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对有数千人口的兴家坨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

  如何用好有限资金,确保全村百姓受益,是村领导班子面对的难题。马全胜等村干部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我们将污水管网改造、饮水提质增效与环境绿化美化等工程同步实施,老百姓房前路面只破开一次,施工完成后,上面种花草搞绿化,至少节省了三分之一的资金、物力和时间。”马全胜说,“这样做,施工难度大,干部工作强度高,但是群众满意度更高,值。”

  村集体对施工斤斤计较,对事关村民健康利益却舍得投入。“为了确保村民喝到优质的南水北调引江水,今年村里投资270万元,为全村每户家里更换了抗压的自来水管。”马全胜说。

  眼下,兴家坨村正在兴建两座先进的真空负压污水处理站,专门用于处理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其中,灰水处理后用于灌溉,黑水将运到处理站,变成有机肥用于种植。

  “村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村里花的每一笔钱都要算清账目上墙公开。”俵口镇党委书记原战船充分肯定兴家坨村的做法,尤其对该村改善村容村貌,保留村风乡愁的做法,赞不绝口。

  沿街望去,村中农户院落果真各式各样。从院墙上看,有红砖的,有青砖的,有瓷砖的。有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也有本世纪初的。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最初,我们也想仿照南方园林,搞点‘高大上’的东西。比如把村民院墙、门楼推掉,改成透视率高的栅栏和精雕细琢的木制门楼。一算账,每户至少得花5000元,村里根本花不起这份钱。村民也觉得不舒适、不自然。”马全胜说,还是保持地方民居的原汁原味,更能留住乡愁,更受村民欢迎。

  “村里村外到处花花草草的,一分钱不用花,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乡村美景。像我这样超过60岁的老年人,村里每年还发1000元生活补贴呢。没想到我这个岁数还能赶上好时候,这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真叫高啊!”李良元激动不已。

  兴家坨村打开了“美颜”模式,“空气好、景如画、韵味浓”正在成为兴家坨的宜居“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