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周潮洪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两个建议,希望京津冀三地在携手进行水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湿地群以及引滦水源地水质保护。
“湿地,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平原地区,特别是沿海区域有着大量天然的湿地,对维护京津冀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意义重大。”周潮洪说,近年来,天津市制定了湿地自然保护区“4+1”规划,对875平方公里的天然湿地进行严格保护和修复,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京津冀湿地群的保护。但是,由于城市开发、围垦造地、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湿地资源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湿地总面积在不断萎缩。
“我建议每年增加湿地的补水量,一年内至少补水两次,促进湿地健康循环,建议在流域内协同规划河流、湿地的水量水质调配方案。”周潮洪说,还要尽快打破部门间的壁垒,由上级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京津冀各个湿地的保护目标与功能,做好统一规划,明确各个功能区的负面清单。同时,建议建设更多湿地公园,让群众更多地接近湿地、了解湿地、享受湿地、保护湿地。
引滦入津水源保护,关系着天津市以及河北省唐山市两地的饮水安全。当全国人大代表7年,周潮洪多次为这“一盆水”发声,不少建议都有了实质进展。“我这次还要再为‘一盆水’发声,我带来了‘再建议’。”在周潮洪看来,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任重道远,为促进引滦水质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国家层面对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及防治进行监督和指导,建议海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机构以滦河流域为单元,协调河北省、天津市编制好“十四五”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潘大水库周边及入库河流的水污染治理;加强于桥水库水生态修复;生态补偿资金优先考虑潘大水库、跨界河流的治理,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和评估,使这笔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