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旺仁增采摘蘑菇泽旺仁增采摘蘑菇
贡觉次仁和妻子、小儿子在一起贡觉次仁和妻子、小儿子在一起

  采访时间:2020年8月12日

  采访地点:西藏昌都江达县岗托镇作如村

  采访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户泽旺仁增、贡觉次仁

  两面青山高耸入天,一条大河从中浩荡奔流而去,雄伟而壮丽。这条大河就是著名的金沙江,作如村就位于江岸边。

  在距离村庄不远处的一处山坡上, 一大片塑料大棚整齐排列,在骄阳下披着黑色遮阳网……

  塑料大棚里种的都是食用菌(蘑菇),且已进入采收期,10多名藏族中老年人正弯腰采摘着,其中一位老人手脚特麻利,身边的筐里已装了大半筐蘑菇。

  “我叫泽旺仁增,是在这里打工的。基地蘑菇种得好,我们也受益,每月可赚4000元,全家脱贫啦!”泽旺仁增一边采摘蘑菇,一边笑着用藏语说,他身边的13岁侄女用汉语给记者翻译。

  今年58岁的泽旺仁增和兄弟们一起生活,全家11口人,过去全靠放牧、种青稞为生,家庭收入很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2018年来到这里打工后,单这一项,每年家庭收入就增加了2万多元(6个月打工时间),顺利实现脱贫。

  泽旺仁增的侄女笑着告诉记者,自从叔叔来这里打工后,家里有钱了,她和兄弟姐妹都可以买新衣服穿了,全家人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岗托镇镇长王向东介绍,作如村现有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过去都是靠放牧和种地为生,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脱贫增收步伐缓慢。让他们欣喜的是,2018年6月,天津市武清区帮扶干部来到这里对口帮扶。武清区帮扶干部下沉到镇村认真调研和分析,最后决定捐资在一处荒弃的山坡上建食用菌基地,通过产业帮扶,让贫困户加快脱贫。

  为认真落实好中央要求和市委部署,武清区全力开展对口帮扶,在作如村援建的食用菌基地投入扶贫资金达100多万元,拿出真金白银,奉献一片爱心。

  作如村作为牧区,当地百姓没人会种蘑菇,怎么办?

  为了让扶贫资金“生金”,让扶贫项目产生最佳效益,武清区帮扶组和当地政府部门认真研究,决定聘请有经验的外地种植大户创建公司进行经营,采取公司带动农户的方式,确保食用菌种得好,有效益帮助贫困户。

  今年42岁的徐化锋来自河南,有多年食用菌种植经验,他最后被聘为公司经理,负责整个食用菌基地的生产。徐化锋告诉记者,由于天津市武清区帮扶资金充足,使得建设的塑料大棚质量特别好。另外,浇水、用电等配套设施也特别完整,再加上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两年来,整个食用菌基地的生产和经营效果特别好,每个大棚每年销售额都在25万元左右。

  记者看到,大棚内采摘的食用菌一筐又一筐,大棚外晾晒的蘑菇干一片连着一片。走进仓库,已晾晒好的蘑菇干有10大桶,顺手拿起一片一闻,清香沁脾……

  徐化锋介绍,这里青山绿水、环境绝佳,种植的食用菌质量非常好,供不应求,其中蘑菇干是专门出口的,每公斤平均售价120元以上。

  食用菌基地赚钱了,怎样真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呢?

  武清区帮扶干部崔建国告诉记者,具体实施方式有两种:一是专门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基地打工, 24户建档立卡户,每户每年仅这项收入就增加了2万多元;第二种扶贫方式是食用菌基地每年给24个贫困户分红,每年每户可得到2000多元收入。虽然目前他们都脱贫了,但还需要继续稳固。

  跟随镇村干部走进作如村,抬头望去,只见金沙江岸边的山坡上,一栋栋漂亮的藏式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

  走进村民贡觉次仁的家,房子面积虽然不大,但收拾得特别干净,桌子上摆放着牛肉干等传统美食,整个房间飘散着甜美的香味……

  贡觉次仁一边让记者品尝美食,一边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他家有4口人,除了他和爱人外,还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大儿子13岁,小儿子6岁。依靠天津市武清区援建的食用菌基地,他家每年都有一大笔收入,再加上他当了一名护林员,每月也有固定工资性收入,去年全家就脱贫增收了。

  交谈间,贡觉次仁6岁的小儿子次仁南伽穿着儿童运动衣,在一旁开心地玩着篮球,黑红的脸蛋上洋溢着幸福甜美的笑容。

  “过去家里没钱给儿子买玩具,他们特别不开心;现在家庭收入增加了,买新衣服和玩具不犯难了,孩子们特别快乐,这要感谢国家东西部对口帮扶的好政策,感谢天津市的大力帮扶,让我们牧民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贡觉次仁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