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博士书记 带领大家种枸杞开启脱贫路

  近两年来,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建立“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方文(右二)在田间地头向村民推广叶用枸杞的种植技术。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摄

  “村子里来了一个博士当第一书记?”2017年,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发生了一件“大事”,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在读博士方文入驻该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从最初村民们心中的疑虑,到后来大家口中亲切的“双”博士,方文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作,带领清明村在种植叶用枸杞的致富路上越走越宽阔。

  这个“双”博士不高冷

  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

  41岁的方文,出生于贵州正安一个贫穷乡村,从小就在地里摸爬滚打,什么样的农活儿都干过。高中毕业后,方文考入了西南农业大学,并一步一步成为了如今的西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职在读博士。

  2017年8月,市林业系统选派第一书记前往深度贫困乡镇驻村扶贫,得知这一消息后,方文主动请缨,申请来到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当驻村第一书记。

  “我也从农村来,知道贫困乡镇的村民们最渴望脱贫致富。”方文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方文踏上了去往清明村的扶贫路。第一次驱车前往,从主城区开车7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子里。

  清明村位于酉阳县车田乡东北部,是酉阳县目前9个未脱贫村之一,距离县城90公里。全村总人口621户2292人,2018年人均纯收入7617元。

  初来乍到,方文首先遇到的麻烦就是“信任危机”。

  当大家第一眼看见这位第一书记时,心里犯起了嘀咕。在大家看来,博士都应该是戴着眼镜,穿着正装,看起来很斯文的。可眼前的方文,却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模样,一看就不像个高材生。

  对于村民们的看法,方文心里都明白。大家都迫切渴望脱贫致富,自然也希望这个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的第一书记,能够如他们心中所想的形象一样。

  “我其实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既然来了,就要放开去做。”在方文看来,博士的身份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光环,它为自己带来更大压力,同样也可以让村民们的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为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方文到村后的第一个月,每天都和村干部、驻村队员一起,走家入户访民情。方文说,在村子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得开”,真正融入到村民中。不管认不认识对方,都要主动去“搭飞白”,用接地气的方式和村民做朋友。

  伴随着在田间地头唠家常,没过多久,方文便完成了163户贫困户的全面走访。在走访中,他总结了“粗”“细”“不着边际”三种与村民交流的方法——“粗”就是要接地气,与村民打成一片;“细”就是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民家庭的真实情况和村民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着边际”就是在和村民交流时要善于引导和发散他们的思维。

  方文说,自己在农村长大,加上贵州与重庆的方言差不多,这让他和村民们在交流上完全没有隔阂。大家一看这个博士是“自己人”,每天与大家同吃同住,很快就敞开了心扉,期待方文早日带领大家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

  也就是从那时起,方文在村子里有了一个特殊的外号——因为村民们“方”“双”口音不分,大家都开玩笑叫他“双”博士。

  这个“双”博士有想法

  切中要害并引进叶用枸杞

  “生态环境好,但是很落后。”对于清明村的第一印象,方文的话直截了当。摸清全村家底的他,发现影响脱贫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单一。

  随后,他与村干部一起对清明村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土壤气候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劳动力缺乏、收获周期长、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在方文来清明村前,村民们种植了一些油茶,但增收效果并不好。

  方文认为,油茶从种苗到开花再到结果,至少需要5年时间,对于主要以留守老人、妇女为主的劳动力而言,等待收获的时间跨度太大了。像土豆、玉米、红薯一类的作物,虽然方便种植,但考虑到光是进县城就要90公里的路,运输成本过高必然也会在市场当中毫无竞争力。

  切中制约发展的要害后,方文带着问题在林科院近十年上百项科研成果中挨个排查,请专家研究论证,最终选定了劳动力要求不高、收获周期较短、具有一定特色的叶用枸杞。

  叶用枸杞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特色木本蔬菜,可做菜也可制茶,其药用和保健功效都可以与枸杞子媲美。

  “要让收获周期的‘链条’尽量变短。”方文解释道,比如油茶到油、果树到果实都需要经历多个步骤才能见成效,而叶用枸杞就如同豌豆尖一样,出了叶子就能收获。而且叶用枸杞一年当中有8个月适宜种植,从种苗到收获,周期仅有20天到1个月。

  不过,当方文将种植叶用枸杞的计划带到村民身边时,却吃了闭门羹。对于村民而言,红色的枸杞果大家都吃过,可是要种植食用叶子的叶用枸杞,大家都犹豫了。

  “‘双’博士,你说的这个东西我们听都没听过,到时候种好了没人买,那可怎么办?”村民们质疑,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并不能解决收入问题,如果卖不出去,贫困户必然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自己带来的科研成果被村民们“怼”了回去。方文这才想明白,要想带动村子的产业发展,必须要让村民们能够从叶用枸杞上看到前景,从而获取他们的支持。2017年底,方文就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到林科院叶用枸杞基地参观,去试种基地考察,用看得见、摸得着、算得来的实际成效,打消他们的顾虑。

  为了让村民在自家的土地上看到成效,方文引进了一家企业到村里试种示范,一个月后便有了产出。由于清明村生态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叶用枸杞长势和品质都超过了对比种植区域。当村民们看见这种作物收获周期短,而且还有人来收购后,原本心中的疑虑也终于被消除。

  这个“双”博士很勤快

  发展基地带领大家一起脱贫

  2018年,清明村3组的120亩土地上,建起了“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种植“宁杞9号”和“天精3号”叶用枸杞。为让村民们快速掌握叶用枸杞的种植技术,方文撸起了袖子,卷起了裤腿,扛起了锄头,下到田间地头推广技术。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村民们学会如何种植。”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朝奎,作为叶用枸杞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与方文一起来到了清明村。在刘朝奎看来,方文身体力行,并能很好地解决村民的疑问。

  栽种、除草、施肥、浇水、摘菜……方文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带头干,很快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

  63岁的付宗炳曾是村子里的贫困户,对于方文给村民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位老人竖起了大拇指。“最初大家都不太相信‘双’博士,可当看见他也能到地里和大家一起劳作,我们这才放了心。”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脱贫梦,付宗炳将家中的6亩地交给了基地,并参与到叶用枸杞的种植中来——既拿到了土地租金,又赚到了务工薪资,一年就增收了2.8万元,顺利实现脱贫。

  一年来,清明村叶用枸杞的亩产量就达到了300公斤,最初叶用枸杞一度卖到了38元一斤。从怀疑到收获再到分红,村民们对“双”博士的怀疑一扫而空,都愿意跟着脱贫致富。

  目前,基地的叶用枸杞年均亩产值超过8000元。清明村正在推进叶用枸杞产业融合,建设枸杞茶加工车间和保鲜库,延伸产业链,落实产品销售,确保叶用枸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将引入现代化的智慧田园技术,对菜畦实现实时化监控,让叶用枸杞的生产可以溯源。”

  同时,清明村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来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采取“订单+”的方式保证农民收入,力争让产业惠及更多农户,助推脱贫攻坚。

  “小时候,我有三个愿望:屋里走路不沾泥、有电灯、能打电话,这些愿望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一实现了。”方文说,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脱贫攻坚工作,让贫困乡村越来越朝气蓬勃。如今,接力棒传到了他的手中,这个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的“双”博士,也将如同叶用枸杞一般,把根脉深入到农村广阔的土地里,让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人物档案

  方文,男,41岁,仡佬族,中共党员,重庆市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驻村第一书记。

  近两年来,在清明村建立“叶用枸杞科技成果转化暨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引智引技引资种植叶用枸杞120亩,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先后荣获“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2018年度先进个人”“重庆2019年度‘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