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与民族相连的魂,不能忘掉母语。。。。。。”托着沉甸甸的《华文错词别字校正手册》打印稿,马来西亚老归侨罗伯良教授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自己毕生教学经验的总结,也饱含了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殷切希望。

  放弃国外生活 投向祖国怀抱

  为何年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要在此年纪写下这本手册?这还要从罗伯良的故事说起。

  1935年,罗伯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裔家庭,父亲做百货商店生意,维持全家生计。虽然家境一般,但是华侨华人却心系风雨飘摇的祖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马来西亚蒙受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和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人民遭受的苦难和抗争没有停息;他们从当地的华文报纸中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听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侵略者一步步走向胜利,让海外华侨华人欢欣鼓舞、激动不已。

  “我的华校老师既接受了进步思想,也给我们传播了这些思想,爱国情绪感染到大家,我们一起学唱爱国的进步歌曲。当地的华文报刊报道中国的变化以及进步书籍的影响,可以说从小我的思想里就烙下了祖国的印记。向往祖国、追求光明、求学读书,投身祖国的怀抱。”罗伯良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马来西亚,激起了华侨青年学生回国报效祖国的热情,罗伯良也深受感染,毅然抛下国外的生活环境,跟同学一路结伴,经过艰难险阻,终于在1952年,17岁的罗伯良回到了百废待兴的祖国、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

  “那时候,华侨学生来到了北京都被安排在北京华侨中等补习学校。而后,华侨学生到北京的越来越多,我被分配到了天津一中学习,刚开始不知道,来了之后知道是这么好的学校。在这里我受到了校长老师们的培养和教育,感激不尽。”罗教授回忆起来刚来天津的日子笑着说道。

  从天津一中毕业后,罗伯良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学习,就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着任教生活、结婚生子,在天津扎下了根。

  华文学校举步维艰 助力华团筹资办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1991年罗伯良有机会返回马来西亚探亲。阔别家人近40年,罗伯良的姐姐看到他时,老泪纵横。当初,罗伯良怕父母担心不让回国,就骗母亲说跟随同学外出打篮球,凭着一股执着与热情返回了祖国,没想到此后却再也没能见上母亲一面。

  此次回去探亲,罗伯良与年轻时的亲朋好友重聚,从他们的话语中了解到了马来西亚华人有识之士,为了让下一代传承中华文化懂华文、会汉语,留住民族血脉所付出的努力,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的罗伯良,内心感受到了作为老华侨责任重大。

  “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没有国家政府的资助,靠的是马来西亚华人的出钱出力,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支持和发展华文教育,推广汉字、普通话,无论多么艰辛都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不懈,薪火相传。”罗伯良想到那些苦守华文教育一线的同胞内心充满敬佩。

  从此以后,罗伯良行动起来,力所能及支持天津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天津各级部门和华团机构的支持下,牵线联系、先后促成了天津侨联艺术团、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团、天津老年时报艺术团、华夏未来艺术团、河东区侨联艺术团、天津滨海浪花艺术团等十多支队伍前往马来西亚各地巡回义演,不仅呈现了创意新颖的精彩节目以飨观众,还将义演晚会筹募的全部资金用于发展华文教育事业。据不完全统计,20余年来筹集了数千万元马币支持马来西亚华文学校。

  这些年来,罗伯良不远万里往来于中马两国之间,专心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马文化交流,有时他还自掏腰包参与交流活动,他的义举被马来西亚媒体赞誉为中马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布谷鸟”“退而不休的民间使者”。

  痛心汉字错乱用 呕心沥血著手册

  罗伯良说,中华民族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祖先创造的华文汉字有行、音、义的特点,语言表达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用于生活和人际的表情达意和思想交流的工具,并作为一种功能资源,推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进步。

  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阻隔了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可罗伯良心里还是惦记着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他说:“华文教育是民族的魂,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了本、忘了根。当地的华侨华人无论多么艰难,都一直坚持华文学校的办学,我也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华文学校。”但是,还能为华文教育做些什么?

  罗伯良经过一番思考,他发现马来西亚的华文书籍、报刊、杂志、传真、网络、广告、电影、电视中时常出现汉字使用错误、不规范的情况,如简体字繁体字混用、同音字替代、读音错误、字形字义弄不清等情况。

  “在马来西亚,很多华侨都没有系统的学过汉语的简化字,错读错写较多;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中,学生们也要会好几种语言,学习汉语的时间也有所减少,这样下一代的孩子们能不能说好标准的汉语,用对正确的汉字,我非常担心。”说到这里,罗伯良有所忧虑。

  为了纯洁语言和健康文字,罗伯良将多年从各种媒介信息中,发现和搜集的具有易混性和顽固性的常用词语别字加以整理,分为10种错误类型,按照《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拼音音序排列,加以修订、扩充和校正,共有1956个。

  在疫情期间,罗伯良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心得,把总结出来的错词别字进行编写,用手写的方式一页一页的抄在稿纸上,每日不断地修改补充,经过200多天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终于写出了160页的书稿。当罗伯良将厚厚的书稿交到河东区侨联主席王志红手上的时候,老人动情地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各国人民都在学习汉语,让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说好汉语,有利于促进彼此之间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合作。

  接过沉甸甸的手稿,王志红感受到老人的赤子之心、感受到了老人的家国深情,她主动找到侨友公司的年轻人,将老人的手稿一页一页的录入电脑,排版成书,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打印工作。当罗伯良看到整齐的打印文稿时,他感动得连声道谢。

  目前,《华文错词别字校正手册》已经寄给了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他们计划复印成书提供给华文学校师生,作为华文教育参考资料。河东区侨联也将此书作为华文教育交流的手册,用于今后的对外交流活动中。

  这本手册正像罗伯良在《编者的话》中写道的那样:“祈望它服务于社会、华校和广大读者,发挥其积极作用。辛勤的付出,会有感悟的价值和欣慰的喜悦,愿与大家分享。”

  罗伯良说:“自己是平常人,持平常心,做平常事。活在当下,能为社会做件益事、善事、实事,人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