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结合健康中国建设
天津的代表委员提出了哪些建议提案?
一起来看看!
全国政协委员朱涛建议:扩大疫苗接种人群 增加疫苗产能
全国政协委员、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带来了关于扩大疫苗接种人群和增加疫苗产能的提案。
朱涛告诉记者,尽管已经有4款疫苗在中国上市,但疫苗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产能并扩大使用范围。
朱涛说:“如果说我们有7亿人口要进行疫苗接种的话,我们需要的剂次可能是10亿剂次或者甚至是21亿剂次。要实现这样的产能,我在提案中建议,利用现有的其他疫苗厂家的产能来进行合同生产。这样一来,现有的很多有灌装能力的疫苗厂家也可以参与到灌装新冠疫苗的生产中,能够保证疫苗供给。”
当前,全球都高度关注疫苗产能问题。围绕应急科研攻关,不少公司与康希诺一起合作开展了早期研发,但生产出大量的疫苗原液后,如何逐一灌装到数以亿计的小瓶子里,成为卡住疫苗快速量产的瓶颈问题。
对一家疫苗研发企业而言,建设生产车间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且投资巨大,要想快速实现量产,需要与其他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产能。
对此,朱涛建议,在疫苗管理法的框架下,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比如放开委托灌装这种比较简单、规范相对统一的操作,因为疫苗灌装工艺很成熟,各个厂家水平差异不大。
虽然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了,朱涛始终没放松对新冠病毒的警惕,他率领研究团队不停追踪变异毒株,研发相对应的疫苗,“一旦有需要,马上能拿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建议:“救命神器”AED 应尽快普及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人数约为54.4万例,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分钟。AED(全称自动体外除颤器)作为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是非专业医疗人员也可以利用其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仪器。目前我国AED的普及还远远不够,仅在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普及较好。为了加快推进公众场所AED设备配备和相关政策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建议:
-
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公园等公共场所均应配备AED设备,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医务室配备AED并逐步全面推广。
-
司法部门应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细化相关保障措施,实现非专业人员实施紧急救助下的免责保护,加强以案释法,消除公众疑虑。
-
让更多的人具备规范使用AED设备的技能,逐步将AED使用等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将急救知识作为驾照考试的一项内容。
-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AED设备远程监控和位置信息实时共享,将AED设备的位置信息上传至支付宝、微信城市服务、本地宝等公共信息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张凤宝建议: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管理
据统计,2013年我国严重精神病患者有1600万,2018年上升至1800万。而一般精神病患者往往有中轻度心理疾病;而在1600万严重精神病患者中,住院治疗的仅有12万。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精神病患者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而精神病人在法律判决上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建议:
-
加大精神病院的建设及专业人员培养,加强对精神病人监护人的培训和管理,加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
对于有暴力倾向并且有伤人杀人前科的精神病人,永远不能离开精神病院或替代性监控场所;
-
精神病人及其监护人在社区医院登记注册,加强社区医院精神病人管理的培训工作;
-
做好精神病患者的筛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及患者;
-
建议刑事审判参考的医学鉴定标准统一并细化。
全国人大代表孙丰源建议:实施国家智能康复装备产业化
作为一名从业近40年的医者,孙丰源始终关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如今,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康复需求量明显增加,康复装备与康复领域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应加快培育智能康复企业快速发展,瞄准国际前沿,促进康复机器人发展,使更完备的‘硬件’、更充沛的‘软件’在医院、社区,乃至家庭中应用起来。” 为此,他建议:
-
培育智能康复装备企业,加快实施国家级智能康复装备产业化基地的试点示范建设,同时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社会资源向智能康复装备产业汇集。
-
开发和完善智能康复产业核心产品和产品矩阵。将重大医学的需求作为导向,瞄准国际前沿领域,突破相关学科发展瓶颈,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增长点,如新型医学仪器等重大领域的工程应用。
-
开展智能康复装备产业链的配套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