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非常单纯,什么也没想,就是往前冲。”张硕下定决心只用了几秒钟。
首发:12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12版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毛振华、白佳丽、雷琨
■张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护士
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
在武汉天河机场,新华社记者拍下一张她戴着口罩挥手作别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
这是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拼版照片)(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年初,那场波澜壮阔的抗疫还历历在目;年尾,张硕又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了“红区”。
不过这一次,她会告诉那些被隔离的入境人员,“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回到家、回到祖国,就是最安全的”。
因为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上一个寒冬里,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白衣战士逆行出征,全国10%的重症医护人员齐集武汉;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
这其中,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
作为这宏大数字中的一员,因一张新闻照片而“出名”的28岁张硕说,她不是英雄,只是一名普通的“90后”护士。
“从小孩变成一个大人、一个战士,
竟然只需要这么短的时间”
再次进入“红区”之前,张硕戴着口罩接受记者的采访。
2020年3月17日,她跟随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返津时,在武汉天河机场被新华社记者拍下一张戴着口罩挥手作别的照片——青春的脸庞、坚定的眼神,左肩的五星红旗熠熠生辉。那张照片,上过不少媒体的头版、首页,还被海报、张贴画反复使用,那回眸一别,感动了很多人。
张硕在武汉天河机场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3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时间轴回到除夕夜,她接到通知,大年初一从山东老家回津,大年初二便前往武汉。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的一名护士,在那个举国抗疫的春节,这名“90后”成了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的一员。
“初心非常单纯,什么也没想,就是往前冲。”张硕态度坚决,柔中带刚。
张硕下定决心只用了几秒钟。后来她说,毕竟自己没什么负担,没有组建家庭。少了后顾之忧,趁着年轻,实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出发前一夜,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她把留了多年的长发剪短,并反复学习各种防护培训视频,与医院另外两位同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共同练习穿脱一套防护服,直到将防护服练到“破皮”为止。
“那一晚,我失眠了。闭上眼睛,脑海里都是妈妈牵挂的泪眼。”张硕眼中噙着泪花。
在武汉参与了52天的“战斗”,瘦瘦弱弱的女孩飞速长大。“从小孩变成一个大人、一个战士,竟然只需要这么短的时间。”
再回忆起那时的一幕幕,依然分秒清晰。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拍摄的张硕(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她记得,最初每天用战战兢兢的心情,盯着生命体征监护仪上的一串串数字。
核对病患姓名和床号、为其输液、发放口服药、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照顾病人饮食起居……随着工作逐渐熟练,她也愈发轻车熟路。由于长时间“隔绝”在防护服里,张硕经常会被汗水浸透,感到憋气、头晕。
“工作期间,我穿上了纸尿裤。”张硕说,每次下班脱去那身防护服,身体就像“解放”一样。
在武汉,张硕火线入党。胸前的党徽凝结了52天来的辛劳与汗水,意义非凡。
离开武汉前的那一夜,她又失眠了。用她的话说,竟比失恋还难受。
天津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战“疫”中,群里每天都会滚动几百、上千条的工作信息。可当那天收到返程的信息后,群里陷入了集体的沉默。
“鸦雀无声,大家都不说话。我们就像经历了战争岁月、生死与共的战友一样,那一刻全是不舍。”
在武汉机场,那张被新华社记者定格的瞬间,浓缩了所有的回忆。
这是张硕从武汉返津后休整期满、解除集中隔离准备回家时的留影(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在机场,我看到几排特警笔直地站在那里,齐刷刷地高声喊着‘感谢天津,向您致敬’。我突然觉得,我有什么伟大的,不过就是做了自己的工作,武汉才是英雄的城市,大家都是英雄,谁也不能少了谁!”
“所以当时挥手,是在给整个武汉挥手。当时觉得一定还会再回来,但不希望是那样的场景。”
再说起时,她眼中依旧有泪。
再入“红区”,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3月24日,张硕所在的医院被确定为经天津市口岸入境人员隔离期内医疗救治定点医院。除了做好入境无症状感染者的集中隔离,还要承担除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外的入境人员在隔离期内的医疗救治工作。
张硕回津后经过短暂的隔离休整,选择再次“往前冲”——重回医院“红区”。
这一次,她所面对的,变为入境隔离人员。
8个多月来,她每进入“红区”工作两周,就需要隔离两周。忙碌的“红区”工作与无聊的隔离期交替反复。工作时间,她依旧需要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坚持4个小时。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左)和同事交流工作(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隔离人员不能出病房,所以打水、送饭、测体温都需要我们来做。除了日常的照护,一些隔离人员有基础性疾病,还有一些有心理上的恐惧。”
于是,更多的时候,张硕选择做一个“讲故事”的护士。她给隔离人员讲武汉的故事,讲天津的故事,也讲这里的美食和美景。她最常说的话,是“你回家了”。
“我要求自己在与隔离人员交流中面带微笑,虽然他们看不见我的脸,但是透过护目镜,能看到一双爱笑的眼睛,这会让他们的心情好一点。”在她看来,隔离中的人们需要被温柔以待。
一个月前,一例天津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11月21日,雨夹雪,天气阴冷。接连出现确诊病例的天津滨海新区疫情防控再次升级,一场覆盖滨海新区约260万人的全员核酸检测开始,2282个实开采样点,成为遏制疫情继续扩散的关口。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红区”工作(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时间紧,任务重。天津市7400余名医护人员参与到此次核酸检测工作当中,张硕也成为“滨城大筛”任务的一员。冷雨、低温中,她随同事走进一线,为市民们进行核酸检测。
武汉的经历,“红区”的坚守,改变着这个女孩。
过去,这份工作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普普通通的一行,不过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花费更多的时间,如今更多了一份责任。“疫情中的中坚力量就是医护人员,我也贡献了其中一份。”
她乐观地说,自己最开始时穿防护服都需要半个小时,还得别人辅助,而现在,独立穿脱5分钟就能完成。
“回归生活之后,
我们是有沉甸甸故事的普通人”
2020年,很多人的生活改变了,张硕也不例外。
过去那一头飘飘长发,她再也没有留回来。保持着齐肩短发,反而清爽利落。
总是穿着防护服,她也很少化妆了。“以前总是爱美,现在连爱美的机会也没有了。”张硕笑起来,一双眼弯成月牙。
在医院,张硕已经算得上是个“名人”,听闻武汉的故事,总有人叫她英雄。
这是张硕在公寓里的照片墙(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不太喜欢别人叫我‘英雄’,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如果当时我不去,也会有其他的同事去。”
回到家,她也得到了“隆重”的礼遇。休假回家乡,妈妈和姐姐破天荒一人送上一束鲜花,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也开始找她商量。“这是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他们觉得我现在是个大人了。”
当然,“大人”也有烦恼。比如说,反复地工作和隔离,让她少有机会逛街,游泳卡和健身卡也已过期。因为周围的同事都处于同样的状态,所以她独自一人度过了今年的生日。
最大的影响,就是耽误了找男友的进程。“本来圈子就小,现在几乎没有了社交。线下见面难,线上聊天时还有相亲对象觉得护士的工作太辛苦了。”张硕语气里带着委屈。
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张硕在闲暇时拿起“最美逆行者”的纪念品。(12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张硕对未来的期盼。“接下来就是希望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夜深人静的时候,张硕还是常常想起在武汉的经历。“武汉当地社区街道的大姐,天天来给我们送吃的;驻地党校的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追起抗疫剧《在一起》,她哭得稀里哗啦。
指尖向上滑动,她一遍遍地翻看当时“战友群”里的聊天记录,总也看不够。即便手机显示内存已满,还是舍不得删除。因为这场疫情,过去的“陌生人”之间莫名建立起一种如亲人般的联结——他们从那段拼搏的时光中共同走来,如今依然保持着联系。
张硕在公寓里翻看纪念集(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群里大家都还做着本职工作,有人在发热门诊坚守,有人像我一样还在‘红区’,也有人在医院为普通患者服务……那个微信群一辈子都不会解散。”群里的他们,是来自天津32家医院的兄弟姐妹。
张硕宿舍里摆放着一只灰色的维尼熊,这是从武汉返回天津的航班上,空姐送给她的。付出了汗水与勇气,换回一份暖心的感觉,至今依旧浓缩在那只小熊身上,也留在了张硕的成长道路中。
人们都说,庚子之春,遍地英雄。回归生活,他们还是一个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只不过,身上多了沉甸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