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由本市研发的可人脸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房”将于今年底在南开区、和平区率先投放。 本报记者 庞剑摄  图为由本市研发的可人脸识别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房”将于今年底在南开区、和平区率先投放。 本报记者 庞剑摄

  新型处理设备,把有机质垃圾发酵时间从30天降低到5天,实现快速分解;“吃进去”的是厨余垃圾,“吐出来”的是园林肥料,新型处理设备实现资源化利用;分类投放垃圾,积分还能兑换垃圾袋、清洁剂等日用品;专业收运车辆,实现全程清洁运输……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12月1日起依法全面实施,为了助推分类更加深入开展,方便市民操作,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昨天在津城亮相。记者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主办的天津垃圾分类高效节能设备设施新产品展示会获悉,系列生活垃圾分类新设施,年内陆续投用,进一步提升基层生活垃圾分类的科技化、便捷化程度。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12月1日就要施行。为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目标,津城相关部门,从政策到技术,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范,从业30余年,亲历了津城生活垃圾处理的各个阶段,他说,“过去,津城以焚烧和填埋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即将强制实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最大好处便是有利于垃圾减量、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会吸引了16家国内企业参加,展出的设施,节能减排,智能先进,代表了国内科技研发的高水平。

  “新型智能收纳箱,依托5G网络设计,站在箱体前,‘刷脸’即‘开箱’,市民等候时间大幅减少,还能‘无接触’操作,清洁、无害、高效,年内,这个新设备在和平区、南开区部分社区试点推广。”天津通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张伟刚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