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河区西南部的七里海湿地,具有连片苇海6万亩、水域面积3.5万亩,负氧离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出30-50倍,有“京津绿肺”、“天然氧吧”之称。
但过去多年,湿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功能日趋弱化,大面积芦苇生长一年不如一年。
它还是鸟类从东亚到澳大利西亚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前些年由于环境不适宜鸟类等野生动植物也大量减少,大量候鸟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真正在七里海栖息繁衍的并不多,从2017年开始,宁河区启动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目前工程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效果?
6月17日,宁河区区长张伟和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做客由市政府办公厅、市网信办、天津广播新闻中心、津云新媒体共同策划推出的《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迎难而上 双战双赢——2020区长访谈》时,具体介绍了七里海湿地的保护修复情况。
截至目前,“十大工程”中历史遗留问题清理、土地流转、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与构建、巡护防护等6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引水调蓄、生态移民等2项计划2020年底前完成;缓冲区生态修复、实验区人工湿地建设等2项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
大面积芦苇再现勃勃生机
生态面貌持续向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面积芦苇再现勃勃生机。过去多年来,由于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里海数万亩芦苇生长逐年退化,产量不足历史做好水平的三分之一。由于大面积芦苇生长退化,使得大量候鸟没有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也造成了七里海湿地“绿肺”功能的减弱。现在,疏通了水系、引进了水源,芦苇再现了勃勃生机,普遍长高了,长壮了。据测算,每年亩产可增加200-300斤,也有效提升了七里海湿地的“绿肺”功能。
濒危物种得到保护和繁殖
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后,经监测,湿地野生植物达到153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6万亩湿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趋势。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荆三棱、稗子草等,过去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众多的片区集中分布。其他野生植物,如荇菜、红蓼、地肤、盐地碱蓬、马齿笕、苦苣菜、蛇床、车前、蒲公英、益母草等,均得到保护和恢复。尤其是一些濒危物种,如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野大豆,以及在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都极其罕见的野绿豆、中华补血草、酸浆、倒地铃、罗布麻等物种均得到有效保护与繁殖。
七里海湿地重新成为鸟的乐园
近年来,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鸟类大量增加。根据综合考察和监测结果分析,七里海湿地区域鸟类监测共记录到19目25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3种。对比2015年-2019年5年间的鸟类种数变化可知,5年间鸟类种类保持稳中有增的趋势。其中2015年共记录鸟类128种,2016年记录125种,2017年记录135种,2018年记录144种,2019年记录176种。观测到的数量由几年前每年20-30万逐步增加到现在的40-50万只,七里海湿地逐渐成为鸟的乐园。目前,除了普通鸟类,东方白鹳、大鸨、白琵鹭、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也都成为常客,而且数量大幅度增加。今年一次性观测到东方白鹳1400多只,天鹅600多只,白琵鹭400多只;曾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珍惜鸟类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等又重返七里海。
相信随着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
未来她会呈现出更美好的样子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