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带领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有关区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走进津云中央厨房直播间,在海河传媒中心推出的“向群众汇报──2019年委办局长年终访谈”中,公布卫生健康年终答卷的同时,回应市民关切。

  本市组建2400余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家住和平区新兴街84岁的常奶奶反映了一个问题,最近她的血压控制情况不好,三次前往签约的新兴街社区服务中心想找家庭医生问个究竟,第一趟去因为病人特别多,后两趟去大夫又开会去了,跑了三趟都没有说上话。在老人看来,好政策要实施到位,不能走过场,应该把签约居民分类管理,有一般常规指导的,也有重点关注的。

  王建国表示:“健康是最大的民生。三年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入了津城百姓生活,这是我市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市共组建2400余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由3—5名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医生等组成,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经超过416万人,每个团队服务1500人至2000人,为签约居民提供日常诊疗、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王建国说,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方便了老年人就医,但由于医生签约人数多、工作量大,虽然家庭医生团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像常奶奶反映的这样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今后,市卫健委将在改进家庭医生服务上下功夫,让家庭医生尽快与常奶奶联系,做好服务工作,解决所提的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将织密扎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总量和人员结构明显优化。

  “我们将举一反三,一是继续在老年患者和慢性病等重点人群上下功夫,让像常奶奶这样的情况能及时解决。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患者进行筛选,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的患者来提供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服务。三是加大对家庭医生的考核,使人民群众更满意。”王建国说。

  九成基层医疗机构实现预约取药

  以往每到年底,社区医院总会出现取药难问题。今年我市虽然总体情况良好,但个别社区医院仍旧取药难。在“向群众汇报──2019年委办局长年终访谈”节目中,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建国对这一问题表示,市卫生健康委将长期重点关注基层药品保障服务,建立基层药品保障长效机制。

  王建国说,为了方便患者在社区取药,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用药需要,今年我市推出了由家庭医生为签约患者制定基本用药保障计划,重点保障慢性病长期稳定患者的基本用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脑卒中等慢性病且长期稳定的患者,一次最多可取30天用药。同时,实施了优化药品替代服务和预约取药服务,并简化了取药手续让患者少跑路。“从实际数据来看,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保障工作满意度由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81%,基层医疗机构慢病常用药的配备比例由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83.8%,另外全市92%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预约取药的便民流程。”

  王建国表示,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保障服务明察暗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用药计划执行率不高、部分慢病药品保障不到位、未建立药事服务首问、首诉负责制、没有完善的投诉管理及奖惩制度、药事服务热线不畅通等。下一步要继续加强基层药品保障惠民措施,如将院长接待制、首问首诊首诉负责制、预约用药服务、简化代取药手续、签约慢病患者长期处方服务等成熟的方法,纳入基层药品保障服务的长效机制内,促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保证患者用药需求。

  三种方式申请家庭病床服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失能老年人对于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有着迫切需求。昨天,海河传媒中心“向群众汇报──2019年委办局长年终访谈”节目现场,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建国及基层卫生处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家庭病床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红桥区丁字沽八段居民曹女士反映说,家里有90多岁的偏瘫老人,虽然已经签约了咸阳北路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但更希望能有家庭病床解决她们的难题。

  河北区江都路街居民张女士也反映说,她的老母亲今年87岁,行动不便无法下楼,也是希望能有家庭病床,医生能上门服务,帮助她们解决老人的实际问题。

  王建国表示,为了满足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个性化服务需求,特别是高龄或失能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入户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今年我市开展了“互联网+家庭病床”工作。由基层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为主,为社区居民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目前,全市各区都开展了家庭病床服务网上预约服务,居民可根据需求进行申请。基层医疗机构会按照申请时间顺序,综合评估,对病情适宜患者,特别是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诊断明确的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的收费,按照医疗项目收费价格执行,符合医保报销范围的,可以享受医保报销政策。

  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郭宜鹏介绍说,有需求的患者可通过三种方式申请家庭病床服务,一是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现场申请,二是拨打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服务热线,三是通过网络进行预约。接到家庭病床预约申请后,家庭医生将评估是否适合建立家庭病床,确定予以建床的,将按照约定时间在其居住场所设立病床,并定期上门提供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健康指导等服务。

  王建国表示,家庭病床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方便社区患者在居家获得连续性医疗护理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民、利民、惠民的一项特色延伸服务。“市卫生健康委下一步将从三方面长期持续推进,一是扩面,按照能力优先、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设家庭病床服务,使服务面更加广泛。二是提质,进一步规范家庭病床服务,提升家庭病床服务能力,2020年计划培训240个团队师资,并将家庭医生团队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全市家庭病床服务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增效,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薪酬制度、激励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和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在为民服务中得实惠。”

  关注

  民生成绩单之七

  汇报人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光

  各位市民:

  “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其中,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都涉及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深入推进就业创业、人才引育、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从百姓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于2019年的工作,我代表市人社局诚恳向大家汇报如下:

  关键词1

  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2019年,我们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在稳住岗位、促进创业、提升技能、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出政策、下功夫,保持就业局势“稳中有进、稳中有优”。今年全市就业目标是新增就业48万人,从目前运行看,趋势向好,年底有望突破50万人。

  关键词2

  海河英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我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升级完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人才平均年龄32岁,本科以上学历超过75%,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占比达到28%,到年底可累计引进“海河英才”24万人以上。认定领军企业426家,自主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100多人。天津率先增设人工智能、科学传播、快递工程职称专业,将更多新职业纳入职称评价。在全市认定了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为来津人才提供安居保障,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关键词3

  海河工匠

  技术工人队伍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我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海河工匠”建设政策,发挥企业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重要作用、培训机构补充作用,培养一大批“高、精、尖、缺”技能人才,服务“一基地三区”建设。到目前,我市已认定了156个企业培训中心,涵盖182个工种、覆盖16万技能工人。全年将开展技能培训18万人次。

  关键词4

  社会保障

  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提高社保待遇水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连续15年增长,今年比去年增长5%左右,达到月人均3220元。

  关键词5

  降低负担

  我们贯彻落实社保降费政策,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费率由19%降至16%。同时,缴费基数维持上年度不变,仅这两项,全年将为企业和群众减负81亿元。

  关键词6

  优化服务

  持续推进“一制三化”改革,进一步精简事项、压缩流程、减少要件,加大惠企便民服务力度。今年全市人社系统办事要件减少30%,办理时限压缩83%,90%的事项实现网上办。在全市社保分中心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一个窗口就能办理全部社保业务。

  2020年,我们将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天下才天津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惠企便民服务机制,推进人社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各位市民,以上是我对人社局2019年民生工作的汇报,大家看到的主要是数据,我也希望能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感受。12月11日上午,我将走进海河传媒中心新闻广播(FM97.2\AM909),在直播中(津云客户端同时视频直播)我将倾听大家的意见,回应大家提出的问题。

  到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