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乘坐火车“刷脸”进站,开车上高速不用排队“无感支付”轻松付款,乘地铁、乘公交,扫一扫就支付,早高峰哪里将要堵车,大数据平台让你提前避让……而今智能化出行已经成为常态,科技让我们的出行更高效智能。

  今年是世界智能大会举办第三年,天津的交通智能化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基础,覆盖港口、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产等多领域的智慧交通系统初见雏形。

  “智能化”变“常态化”

  市民张女士经常乘坐地铁、公交上班,多样化的支付方式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以前出门前总为找零钱乘车而头疼,现在坐公交可以用支付宝、微信扫码就能乘车,地铁去年也实现了扫码支付,现在出门不用带现金,手机扫一扫就能乘车。另外,现在智能化的乘车方式也让我能更高效的安排时间,通过手机小程序可以提前知道公交什么时候进站,不用浪费时间等车。”张女士说。

  天津站人脸识别进站系统

  记者了解到,目前,乘坐天津公交可通过支付宝、微信—腾讯乘车码、云闪付等智能化方式支付,乘坐地铁可通过“天津地铁APP”扫码进站。据统计,全市每天乘坐公交的人次在150万人左右,其中移动支付人次可达60万人;每天乘坐地铁的市民约有35.4%采用手机支付,无现金支付模式已经走进津城百姓生活。

  互联网购票已经成为常态

  出行方式的智能化不仅让市民的生活更方便、快捷,同时也拉近了城市的距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来津落户的北京企业、人才越来越多。工作在北京,生活在天津,于先生是京津“双城”生活中的一员,30分钟的高铁拉近了京津两地的距离,出行的智能化让“双城”生活褪去旅途的奔波,变得轻松而高效。“晚上通过手机订好第二天早上的车票,早上7点左右到天津站‘刷脸’进站,7:30准时到达北京南站,换乘几站地铁到公司8点左右,吃完早点正好上班。下午,拿出手机提前订好返程票,晚上约几个好友晚上聚一聚。”于先生告诉记者,网上订票、‘刷脸’进站等让他在路上的时间不断缩短,“双城”生活从拉近变成“互融”。据统计,2018年仅天津站的网上购票人次已超过2000万人次,占到全部购票人数的50%,出行“智能化”已经成为常态。

  天津智慧交通系统逐渐形成

  智能出行只是智能交通体系的一部分,据了解,天津智能交通系统大体包括交通监控系统、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出行服务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电子付费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等。2018年底,天津“数据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综合交通数据分析服务系统大数据分析平台”纳入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项目。

  “天津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业务应用系统,提升运输管理效率。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完成天津港集团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实现智能化融合,推动‘一港多区’管理一体化;公路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公路处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区级信息多层次管理平台,实现路网协调调度、应急处置业务的协同联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方面,率先实现市公交集团和滨海新区公交集团两大集团公司公交运营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实现车辆GPS监控及车载视频动态监测,并初步具备应急、智能化调度的功能。”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魏宏云表示,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天津以“互联网+”和信息化为支撑,在综合交通、公交、轨道、高速、道路客运、小客车调控、机动车维修等方面积极推动移动终端APP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推出的“天津交通”、“掌上公交”、“8684地铁”、“天津高速通”、“365汽车票”、“津城车大夫”等APP应用获得市民普遍好评,使市民的出行更加便利快捷。

  据介绍,在智能交通建设上,天津已经跨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从硬件到系统的第二步,但是,在未来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步中,依然存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力度不够、智能交通产业优势未形成、不同部门间“信息孤岛”亟待打通等问题。“天津将加快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强智能产业促进与深化智能技术应用并重,全面提高天津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预计到2020年,天津智能交通整体发展预计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点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交通运输效率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聚焦公路、港口、城市客运、停车、物流、出行6个领域,基本形成‘一站式’公众出行与‘一单制’货物运输格局。”魏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