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母亲午休,刘煜鸿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了。
母亲翟云英已91岁高龄,身体不好,常要住院治疗,因此照料陪伴母亲成为刘煜鸿日常的一件大事。
翟云英是开国上将、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夫人。
70年前,翟云英来到位于天津西部的杨柳青天津战役前线指挥部,亲眼目睹了刘亚楼筹划指挥几十万部队准备攻坚大战的紧张场面。平津战役胜利后不久,刘亚楼被任命为新中国空军司令,带领人民空军创造了世界空战奇迹。
深受父亲感染的刘煜鸿也是空军的一员,几十年来她替父亲经历并见证了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
时任空军司令刘亚楼向彭德怀、聂荣臻、叶剑英等军委领导介绍空军校阅的情况
指挥所人不多但异常繁忙
北京的秋雨说来就来,空气凉的很快,平日里川流不息的道路清净了许多。
刘煜鸿提前到达了和记者约定的地点。虽然已年近七旬,但岁月并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
作为开国上将的女儿,她平和热情,就像是一位普通的邻家阿姨,采访地点是在小区的一间活动室。
刘煜鸿的言谈举止,有军人的稳重和坚定。她语速并不快,说话时眼神会注视着对方。如果看出对方想要表达,她会主动停下来倾听对方。
说起父亲刘亚楼,刘煜鸿的眼神中有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更有对慈父的怀念。
“我父亲和天津有特殊的感情。”刘煜鸿说。是的,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当时担任天津战役前线总指挥的正是刘亚楼。
天津解放的时候,刘煜鸿还没有出生,对那段历史,她是从前辈口中得知的。
刘亚楼女儿刘煜鸿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尽管辽沈、淮海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对于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的攻坚战,我军还是第一次,仍然缺乏经验。
刘煜鸿说,当时天津是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和2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历史遗迹多、城市设施完善、工商业发达,有很多外国人、外国租界和工商界人士,情况复杂、政治影响大,这些对指挥员来说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刘亚楼面对的是国军名将陈长捷以及他手下的13万重兵。陈长捷到达天津前,天津的城防设施已经很完备,陈长捷又对城防予以加固:他扫清了城防外的射界,让解放军没有隐身之所;加宽加深了护城河;大修碉堡;为了防止护城河水结冰,入冬后陈长捷还安排官兵每天到河面上砸冰。
对刘亚楼来说,攻打天津是一副重担,也是一场考验。
战役发起前,翟云英曾到位于天津杨柳青镇的前线指挥部探望刘亚楼。
在翟云英的印象中,指挥部小院里人员并不多,刘亚楼身边只有几个处长、科长和参谋,但院里非常繁忙,电话、电报不停。刘亚楼没有时间和妻子说话,甚至都没时间吃饭、睡觉,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翟云英感受到大战在即的紧张和凝重气氛,虽然心疼丈夫,但觉得不能打扰他们,她在指挥部没有久留。
一条妙计调动守军主力
陈长捷用兵很会揣摩对手的布阵。他认为天津南面相对安全,而缺少河网覆盖的北面是个弱点。解放军的进攻很可能来自北面。
陈长捷认为,必须将手中的两个主力军放在解放军的主攻方向上,才能有效阻挡解放军的迅速破城。然而仅凭猜测,他还不敢轻易把主力调到城北。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测,陈长捷决定邀请解放军的代表在城西南方向举行会面“和谈”,其目的是摸清解放军的主攻方向。
刘亚楼料到了陈长捷的意图。
在双方会面前,刘亚楼乘坐吉普车在天津发电厂周边转圈圈,下车后显得风尘仆仆。
因为拖延了近一个小时才到,刘亚楼见到谈判代表时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告知对方自己从城北来到西南,路上交通不便河道泥泞,耽搁了会见的时间。
除了言语的误导,刘亚楼让部队在城北挖战壕,放上几炮显示炮火的位置。陈长捷果然“中计”,他专门把国军主力调到城北驻防。
刘亚楼真正的攻城计划是东西对进,正是用妙计提前调走了国军主力,才让攻打天津的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1949年1月14日,天津前线总指挥刘亚楼在指挥所下达攻打天津的总攻命令
险些“提前进入天津城”
刘煜鸿说,攻打天津前,父亲遭遇了一次危险。
刘亚楼除了在指挥部坐阵指挥,习惯到阵地前沿实地查看敌情。
总攻前一天夜里,刘亚楼非要亲自到前线查看。当他来到前沿阵地的一座坟包上时,敌军的一个搜索队突然在黑暗中出现。
敌军的手电光柱一下子照在刘亚楼身上,有人吆喝道:“什么人?”随即,刘亚楼听到了拉枪栓的声音。
千钧一发之际,刘亚楼呵斥了一声:“混蛋,大声嚷嚷什么?小心共军听见了……”
就在敌军犹豫的一瞬间,刘亚楼和警卫员立即掏出枪朝着敌军就是一梭子。突如其来的子弹,让敌军晕头转向,还没反应出来是怎么回事,刘亚楼和警卫员已迅速撤离。
回到指挥部,警卫员吓得冒冷汗,万一刘亚楼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刘亚楼则开玩笑地说:“差一点就提前进入天津城了。”
2018年9月,刘煜鸿和刘煜珍姐妹,带着90岁高龄的母亲到天津杨柳青平津战役前线指挥所参观。
新中国空军首任司令员
平津战役后,部队南下作战,作为兵团司令的刘亚楼在北京准备交接完工作,就南下和部队汇合。
此时,毛主席突然要召见刘亚楼。
起初,刘亚楼以为毛主席召见他,是为了部队南下作战的事情。没想到,毛主席给了刘亚楼一项新的任务,组建新中国自己的空军。
这对刘亚楼来说是个全新的使命,原本是陆军,在苏联学习的也是陆军作战的刘亚楼觉得自己从没搞过空军,不太合适,但毛主席坚持让刘亚楼接任。
毛主席的坚持和用人之道可能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刘亚楼是我军经过几十年战争考验有勇有谋的杰出指挥员,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及较高的军事理论和知识水平,具备组建空军这个高技术新军种的素质。
二来刘亚楼对空军是有接触的。1947年9月,刘亚楼兼任过我军创办的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校长,为我军培养了一批各类航空人才,还接收了一批日军、国军的航空装备,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当时我们建空军可谓白手起家,需要向苏联购买飞机和装备,要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刘亚楼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并在苏联参加卫国战争先后8年,精通俄语,了解苏军,与苏联打交道是最恰当的人选。
就这样,刘亚楼成为新中国第一任空军司令员。
世界首次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当时,刘亚楼最迫切的是培养飞行员,空军建军先建校,党中央和军委优先保证了航校建设的人员和经费。
从制定方针、选调干部,勘定校址到所有筹建工作,刘亚楼带领空军的创业者争分夺秒地展开,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第一批6所航校全部按期开学,这在世界航空教育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奇迹。
1950年12月,刚刚组建一年的人民空军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面对世界强敌,我年轻的飞行员不畏牺牲,英勇奋战。
然而初次尝试空战的我空军还没有可行的战法,刘亚楼多次赴前线与参战指战员研究,逐步归纳总结出“一域多层四四制”的空战战术原则。
在两年八个月的空战中,我国空军共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一举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战绩,并涌现出了大批立功受奖的英模人物和集体,人民空军一跃成为世界空军强国。
抗美援朝战争后,面临的又一威胁是国民党空军的袭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退踞台湾的国民党空军装备了美制高空侦察机,凭借先进的飞机性能和高空优势频繁进入大陆领空。
我空军部队出动多批次战机,均因高度不够而无能为力。
1958年10月,中国地空导弹部队组建,当时这支部队只有一个神秘代号“543”。
1959年10月7日,一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从台北起飞窜入大陆,凭借高空优势越过沿途我军歼击机的层层拦截,一路飞过徐州、济南,飞向北京。
中午12点04分,敌机临近北京上空,刘亚楼下达了作战命令,我空军秘密部署的地空导弹二营连发3枚地空导弹,全部命中目标,敌机坠毁,飞行员毙命。
这是世界防空作战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战例。
飞机残骸落在北京通州的一片庄稼地里,刘亚楼亲自到场查看,在现场刘亚楼一只脚踩在被击落的敌机机翼上,心中扬眉吐气。
从此,我空军每击落一架敌机,刘亚楼到现场后都会用一只脚跺一跺敌机的残骸,这成为他的习惯动作。
刘亚楼到现场查看我军击落的国民党飞机,他的习惯动作是一只脚踩在飞机残骸上
党和国家多名高级将领陆续到现场查看敌机残骸。刘亚楼向毛主席和刘少奇等汇报了击落敌机的经过,得到了高度赞许。
“近快战法”成就空战经典
RB-57D型高空侦察机被击落后,国民党空军“老实”了一阵。
1962年,美国将两架U-2型高空侦察机秘密运送到台湾,开始对大陆进行侦察,这是当时世界上飞行高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侦察机,号称不可战胜的“空中黑小姐”。
为了能够捕捉到战机,刘亚楼决定采取“用导弹打游击,和敌人斗智”的方法,将地空导弹部队调出北京,到南方设伏,并派出轰炸机转场行动,引蛇出洞。
9月9日,U-2飞机果真进入了我导弹部队的火力范围,我导弹二营连发三枚导弹,一举将敌机击落。这是我国击落的第一架U-2型高空侦察机,举国欢庆,首都各界一万多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胜利的盛大集会。
随后我军地空导弹部队面对U-2时,却出现了失利。
原来敌人在U-2飞机上加装了一种先进的电子预警设备,只要我地空导弹的制导雷达一打开天线,敌机就像长了眼睛似地迅速逃避。
为此,刘亚楼号召指战员们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研究新战法。
要攻其不备,就在距离和时间上做文章。
经多次研究反复演练,部队将开启导弹雷达的距离从120公里压缩到35公里,把开机跟踪瞄准发射所有动作压缩在8秒钟内全部完成,这大大超出了苏联教程的规定。
刘亚楼称此为“近快战法”。
1963年11月1日,一架U-2侦察机经江西上饶时,被我军运用“近快战法”一举击落。
1978年3月,“近快战法”在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荣获科技一等奖。时至今日,地空导弹部队的武器装备早已更新换代,但“近快战法”的作战思想和精髓仍被地空导弹部队作为战术“法宝”沿用。
刘亚楼向毛泽东、刘少奇介绍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击落国民党侦察机的经过
难得的“奖励”
1964年7月7日,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在福建漳州击落了第三架U-2侦察机,毙命的驾驶员是被国民党称为“空中飞虎”的李南屏。
得知消息的刘亚楼非常高兴,立即准备动身前往漳州查看敌机残骸。这时的刘煜鸿刚刚参加完期末考试,成绩优异。作为一种难得的“奖励”,刘煜鸿有幸随父亲一起前往漳州。
漳州是福建前线最前沿的阵地,出于安全考虑,刘亚楼一行坐飞机先到福建连城,从连城转乘火车前往漳州。
刘煜鸿回忆说,当时开通了一辆“专列”。所谓的“专列”其实就是一节“闷罐车”,车上没有其他乘客,都是参加视察工作的人员,但“专列”的舒适程度比普通列车差远了。
7月的福建天气闷热难耐,闷罐车厢内温度近40摄氏度,人人从早到晚挥着蒲扇汗流浃背,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连上厕所都成了难题。“专列”一路上走走停停,还要给其它列车让路。
刘煜鸿心想,父亲明明是“奖励”自己,怎么反倒像是“惩罚”?但刘亚楼和随行的所有人一路上却十分开心,有说有笑,因为部队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又立功了。
到了现场,刘煜鸿第一次见到被击落的U-2侦察机。刘亚楼仍像以往一样,将一只脚重重的踩在飞机残骸上,并招呼随行人员在飞机残骸前合影。
此行也是刘煜鸿第一次接触地空导弹部队。刘煜鸿说,当时这支部队常年隐蔽在荒僻地区,吃住的条件都非常艰苦,对外不能说是部队,还要经常带着武器装备在山里“捉迷藏”,尽管如此,官兵也没有放松日常训练,反而练就了过硬的素质和本领,这支部队让刘煜鸿打心眼里崇拜。
1964年,刘煜鸿随父亲到福建漳州前线一起查看国民党U-2侦察机的残骸
前线的军旅生涯终身难忘
1968年,带着对空军部队的无限向往,刘煜鸿加入了空军,她所在的部队正好就在漳州。
当年漳州是我空军对台作战的最前沿。
刘煜鸿说,她所在的部队几乎每天都会有战斗起飞。一等战备的飞行员要坐在战机座舱里值班,警报一响飞机立即升空。漳州的天气潮湿闷热,战机狭小的座舱密不透风,飞行员穿着厚实的飞行服,值班下来靴子都能倒出水。
二等战备的飞行员在起飞线值班,这要求飞行员身穿装备坐在跑道的起飞线处等候命令。
刘煜鸿是做气象工作的,与飞行作战息息相关,东南沿海气候条件复杂,雷雨大风天气频繁,工作紧张繁忙。
身处前线,所在班组都有配枪,值班的同时天天要检查武器,即便是女兵也都熟悉枪支的使用和保养,还要投手榴弹和实弹训练,为的就是随时准备战斗。
前线基层的生活用现在的眼光看还是比较艰苦的,就连洗脸洗衣服等生活用水都是靠自己挑,当时17岁的刘煜鸿第一次用扁担挑着两只水桶站都站不起来,只能先少装一点水,咬着牙坚持走两步歇一会儿,肩膀肿得生疼。也不记得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磨练,终于能自如地挑起水桶行走了。
在漳州的军旅生涯,给刘煜鸿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虽然工作有调动,但一直没有离开空军气象工作,直到在高级工程师岗位上退休。
刘煜鸿说,能为空军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到欣慰,几十年来,替父亲见证了人民空军的发展壮大而自豪。
如今的人民空军已进入跨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空军人一定会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听党指挥、不辱使命,为人民空军更进一步的发展再铸辉煌!
刘煜鸿小学期间和父母合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