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花坛是中国传统杂技之一,也是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一种传统杂技节目。北辰区的非遗项目“佫氏顶花坛”形成于天津漕运、码头文化,并且不断融合发展、突破创新。“佫氏顶花坛”的传承人一直潜心发扬光大顶花坛传统,力争让更多人看到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风采。

  佫氏顶花坛的表演形式新颖,突出动和静的结合,演员既要保持身体有节奏地动,还要掌握顶花坛的静,在动中求静,在晃动中找平衡,实属不易,凸显了杂技高难技巧的核心。不但抛、接动作要准确无误,出手干净利索,还要运用翻腾、跳跃的高难技巧如“抱月”“过桥”“手捻”“脚踢”“砸脖子”等。花瓶则表演的动作幅度较大,如“三步赶禅”“倒口”“背毽”“拳架”“过四面”等,而大缸则是以幽默惊险为主,如“缸动人不动”“走四方”“口棱”“过口”“云盘”等技巧,表现演员的身体灵活性和柔韧性,充分表达了演员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出了中国人的勤劳、聪明与智慧,正由于演员古朴典雅的表演,敏捷的动作,虎虎生威的气质,让观众为之倾倒。

  佫氏顶花坛杂技表演艺术第四代传承人韩志强

  顶花坛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同样深受外国友人的欢迎,曾在中韩建交之前到韩国演出,起到了文化交流作用。我国与斐济建交后,顶花坛也很快到斐济进行了文化交流,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第四代传承人韩志强津巴布韦演出

  历史渊源

  佫氏顶花坛杂技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杂技节目。古代常以坛子、罐子盛酒、谷物等,并成为大型祭祀的祭器,以此祈祷风调雨顺,保佑百姓幸福安康。汉代初年的“弄瓶”,隋朝的弄甏,宋代的“踢弄家”,都是这项杂技艺术的先驱者。在清代,这项杂技因在表演时需用的场地较小,又能够吸引观众,所以得到较大的发展。清初戏曲家蒋士铨《弄盆子》诗中有过记载杂技艺人表演的抛盆、接盆、顶竿、接竿、转盆等高难动作。

  创始人佫天顺1890年生人,出生于霸州,是顶花坛民间艺人。第二代传承人佫树旺自幼随父学艺,曾是北京市东城区人大代表,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历经五代传承至今。

  传承发展

  第四代传承人韩志强一直本着传承和发展的初衷,把顶花坛带到世界各地,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不懈努力,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

  从艺五十年,他一直本着发扬光大佫氏顶花坛的精神,在传统节目的基础上从一个人顶花坛、双人顶花坛,到多人顶花坛,在表演技巧上有了很大突破,经典节目有“背毽306度拳架”“360度脑毽”“大缸360度口棱”“双人滚背接大缸”“小坛子穿口接脚”等。他也曾多次代表国家,先后出访过42个国家演出交流。

  师父演示

  徒弟尝试

  如今,韩志强已退出舞台,转而在区文保中心的组织、支持下,在北辰区津门利剑艺术团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他说:“我们也准备每年到各乡镇企业包括学校做实地表演,推广和宣传我们非遗顶花坛项目,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学生到艺术团来传承,为非遗项目和杂技艺术表演创造新的高潮。此外,我们也想在国外办学校,能够更好地把我们的非遗项目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能够接触、了解,使我们中国的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发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台上如此精彩的演出,离不开日常刻苦的训练。佫氏顶花坛这个节目的练习非常吃功夫,首先要压顶,等到脖子有力量了再慢慢练习平衡和把位的扔接,半年后才可以进行基本的动作练习。从训练到上台演出要经过漫长的磨炼。

  韩志强的徒弟肖翔说:“我跟着师父学顶花坛已经有十多年了,日常训练对我们来说确实很苦,但是到了上舞台,我特别兴奋、特别紧张,演完以后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觉得自己十年来的坚持是有收获的。作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我非常荣幸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尤其当我们去给国外观众演出的时候,看到他们在台下惊艳的表情,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多样的工具

  花瓶的表演是津派顶花坛杂技表演的绝活,在舞台上花瓶的造型非常美观,技巧的难度很大,对于演员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对于花瓶的重量、花瓶的厚度、花瓶的瓶颈高度都有特殊要求,区别于一般的花瓶,佫氏顶花坛一直坚持花瓶表演传承,并保留至今。

  延续传承老一辈的道具是小坛、花瓶、大缸,以陶瓷烧制而成,小坛的重量是5斤左右,花瓶的重量是7斤左右,大缸的重量是13.5至15斤左右,小坛是装茶叶用的四喜人头罐,花瓶是家庭迎门桌摆设的花瓶,大缸是过去书房中装字画用的一种物品。

  大缸的内里要用粗白布糊制,白布要裁制21条,用行话叫打梁,打梁21道,打多了增加缸的重量,打少了缸不均匀。打梁能够防止因失误,或因天气变化引起瓷器破碎给演员带来的危险,有效保护演员安全。表演时运用中国民族音乐,配合演员动作表演,加上民族服装,能够完美体现出津派顶花坛古老艺术的魅力。

  第四代传承人韩志强在津巴布韦演出

  中国杂技艺术已经走过千年历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和重要组成。佫氏顶花坛杂技表演艺术作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自产生之初就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随着传承人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他们也将把中国传统杂技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来源:微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