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视察时,对天津工作提出“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

这一年,26岁的冯淼刚到天津港集团工作,每天在码头上调度着人、车、船,沟通基本靠喊;如今,他坐在远程操控室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20万吨级巨轮的装卸作业;

这一年,17岁的范思超是刚迈入天津美院的一名油画专业学生,天天背着画板到处写生;立志成为画家的他,如今却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的“一肩挑”村支书;

这一年,27岁的张洪宾是铁路系统的一名普通车工;如今他已是大国工匠,为复兴号动车组保驾护航;

……

  10年的青春故事,他们书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成为一座城市10年来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踔厉奋发的见证。

  无人码头创造了全球接卸纪录

  他是主角之一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位于天津港北疆港区的C段码头是全球首个“零碳智慧”码头,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仅用时1年零9个月,打破了港口建设史上的记录。今年36岁的冯淼,正是这座码头的操作部经理。

  13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冯淼就在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做调度——

上班时眼前三部对讲机、一部座机还有一部手机,每台机器随时都会响。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叫工作基本靠喊。一晚上调度完几乎都说不出话来。

  冯淼工作的前几年每天都是在面对车、船、人的调度中度过的。一艘大船接卸动辄就是几千上万标箱,一百多人的装卸、司机团队随时等待他的调度指挥,和码头各部门沟通,形成闭环,工作强度极大。

让我今生难忘的是,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港视察,我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指示。

  也是在那一年,天津港C段智慧码头启动建设,冯淼竞聘成为操作部经理,负责制定作业流程和工艺——

从那一天开始,我的职业发展奋斗有了新的目标。

  为此,冯淼边工作边学习,考取了物流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钻研港口物流技术和自动化系统。

冯淼调度指挥码头接卸冯淼调度指挥码头接卸

  当时欧洲已经先后在荷兰、德国等先进港口出现了自动化码头,但是造价成本比传统新建码头成本高出一倍,而且对人力的节省效果很有限,能耗也比较大。放眼国内,上海港洋山四期和青岛港新建的全自动化码头也在2017年先后投入使用,他们使用的都是“传统垂直布局+端装卸+空间隔离”的总体技术路线,这种路径非常规整,但外部集装箱卡车在交互作业时容易受到车辆装卸车位的限制,出箱量少,被称为自动化码头1.0版。

  最终天津港选择了“单小车岸桥+智能加解锁站+水平堆场边装卸”的工艺布局,这是一套全新理念的方案:通俗地说,就是让无人驾驶的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代替原有的集装箱卡车,这也是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迭代后给天津港带来的更新选择,一旦成功,对全行业都是一次变革。

我刚到C段码头时,这还是一片坑洼地,A泊位刚来了4台轨道桥和2台岸桥,眼前这些地方还都是大坑。

  冯淼指着远处靓丽的七彩岸桥告诉记者。

  和传统码头先建设再安排部署操作流程不同,冯淼他们率先上岗,要参与整个码头的工艺方案设计。

  这套新系统要融合水平运输系统、码头生产操作系统,还有单车自动驾驶系统,通俗点说,既有大脑、还有很多个小脑,就连胳膊腿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一旦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到底该听谁的?这就是冯淼他们要攻破的。

最初设计时都是单一链条逻辑,无人驾驶的拖车也就是ART在船边停稳当了,场桥再到船上找准集装箱,把箱子抓过来放到拖车上,但这样效率肯定不高,我们经过多次尝试改为同时进行,从车辆准备入场时,车的行进路线自动规划好,而场桥要吊装船上哪个箱子,用什么样的速度到什么样的位置,力求实现和拖车同时到达。

  这样的交互系统无疑给信息系统和码头调度人员都带来了更大的考验,但在冯淼他们无数次的试验和系统迭代后,将这个环节的效率提升了30%。

那时候我们进行过非常激烈的讨论,经常“打”到半夜,很多问题就像是大脑和小脑到底听谁的,边界如何划分。

  比如,在传统概念中,场内的货车数量越多,越有利于装卸效率的提升,因为那时是人工驾驶,大多是司机根据指令将车辆开到场内,等待集装箱吊装。而如今,大量无人驾驶的拖车同时在场内反而容易在卡口处造成拥堵,冯淼他们就是在不断尝试中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

冯淼在工作中冯淼在工作中

  在经历了上百种实例测试,上千次的作业循环,上万次模拟测试,无数次的跌倒重来后,天津港终于打造出了真正基于AI的“智能水平运输管理系统”,实现了码头智能化生产作业,并在2021年10月17日正式投入运营。

我们码头还是全球首个100%使用风电、光伏等绿色电能,且自产自足的“零碳”码头。建设的五台发电风机,每年可发电5660万千瓦时,能满足全部生产生活需要。

  这座聪明又绿色的码头在投入使用后,通过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和不断调试,生产效率一路攀升,船舶单桥作业效率提升了40%以上,8个月就实现了三个泊位五船同靠,创下了一年完成100万标准箱作业的纪录。

全球最大船型现代哥本哈根轮首航作业全球最大船型现代哥本哈根轮首航作业

  今年4月6日,这座码头迎来了装载24000箱的全球最大船型集装箱船舶“现代哥本哈根”轮的首航作业,最终以203箱/小时的在泊船时效率打破了该航线的全球接卸纪录。

  梦想成为画家

  却当了“一肩挑”村支书

2012年,17岁的我背着行李独自来到天津。那时,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这一年,范思超坐火车从山西大同来到天津,在天津美院学习综合艺术,主攻油画,但他心里一直想着找机会出去磨练自己。

范思超绘画中范思超绘画中

  在学院党支部书记建议下,2014年,他报名参军入伍,在陆军38集团军某旅担任一名高射炮手。部队的历练,把他从一名孱弱的美术生变成了坚强的战士,也让他树立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范思超参军入伍范思超参军入伍

  退伍回到学校后,范思超和同学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活动范围覆盖天津市多个区——

看到被服务群众脸上的笑脸,我觉得特别满足,我们的队伍也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发展到300多人。

  临近毕业的他被学校党委推荐参加了天津市的青马工程选拔培养。

范思超从天津美院毕业范思超从天津美院毕业

  青马工程全称是“天津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首批从天津市的19所高校里边选拔出55名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培养。

我们第一节实践课就是在梁家河村上的,在这里我亲眼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下的淤地坝,打的水井,办的铁业社,村里的大娘说起当年往事依旧满含热泪。我真心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那时起,我决定在基层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

  青马工程结束,范思超主动申请到蓟州区边远乡镇去锻炼。按照法定程序,当了王辛庄村的“一肩挑”。进村后范思超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首先清理三资,一查账,账上只有88块钱。

  没什么好办法,只能从基础开始做起。

范思超在村里日常工作范思超在村里日常工作

  那时,村民们也在想——

这个城里来的小支书真的有本事带领大伙致富吗?他不会是来镀金的吧?

  范思超带着妻子在村里租了一间民房,扎下了根。白天晚上,他带着村干部挨家走访,和村民打成一片。王辛庄村有500多个村民都种树,2022年初,三百多亩富硒地得到国家认证,只要用好这种天然优势,在树下养殖蛋鸡,产出了富硒蛋就能卖个好价钱。 

  为了打消大伙的顾虑,范思超带着村民走出去学技术,参观规模养殖场。看到不少农户因为富硒蛋挣着了钱,村民也渐渐动了心。去年10月,村里建起了10亩富硒蛋产业基地,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挣了21万。村里的养殖户王龙江说——

之前像我们的那个鸡蛋,也就是十块钱一斤,现在能卖到两块钱一个。

  现在,村里已经养了3000只鸡,富硒蛋每月的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主要销往京津冀三地。在村两委的带动下,王辛庄村这个曾经的经济薄弱村焕然一新——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笑脸越来越多,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这让我觉得特别有获得感!

  用车床“磨”出高铁关键部件

  他把自己炼成了大国工匠

  中国高铁被誉为中国速度的代名词,从“和谐号”到“复兴号”是我国高速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重大突破。张洪宾参与的项目就是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也被称为复兴号的安全守护神。

  1986年出生的张洪宾今年还不满37岁,却有了近17年的工作经历。

  2006年从技校毕业后,张洪宾就来到位于武清开发区的铁科纵横,成了一名普通机床车工。工作了一段时间,他觉得学不到技术,情绪很低落。师傅把张洪宾喊过去,亮了一项技能,徒手磨了一把60度螺纹车刀。

我们干活都得拿样板、反复调角度,师傅这一手绝活的关键在于整个磨的过程中没有借助样板,一次成型,角度还完全吻合。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工匠”呀,我将来也要成为像师傅一样的人!

  之后,张洪宾开始踏踏实实向师傅学习普通机床的各项技能。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考察,勉励年轻人“要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那时,张洪宾和团队正参与到复兴号列车全自主国产化研发生产——

总书记提到要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个人理解就是要发扬“工匠精神”,干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做好每一个零件,保证复兴号高铁跑得又快又稳。

  在加工“复兴号”动车组制动系统关键核心零件过程中,最难的是要把制动盘盘毂变形量控制在0.005毫米,粗糙度波动量在0.2微米。要把这么精密的零件加工出来,看的就是功夫和技能了。

当时国际上生产这么复杂又精密的零件普遍使用的是磨床,而我们公司当时没有磨床,且绝大部分工艺技术累计都在车床上,但试制周期只有半年。

  时间紧、任务重,如果选择国际上成熟的技术,首先就得引进磨床,这可是动辄几百万的资金耗费,等机器来了才能进行后续生产工序、工艺的研发,资源上会有不小的浪费了,时间上也不允许。

能不能凭着咱们自己积累了这么多年的车工技术试一试?

  从工艺上说磨床和车床本身设计理念就不同,车床一般用于粗加工,用车刀在短时间内能大量去除材料,切削效率高。磨床切除材料的效率低,但是磨出来的尺寸精度高。

  张洪宾和技术团队钻进生产车间,不分昼夜地进行一次次加工尝试——

没有任何捷径,就是一点一点摸索,积累每一项数据,从车床的每一项参数,到加工时用多少转速,吃刀量用多少?每一次调整一点点。

  张洪宾回忆起那三个多月的研发日子记忆犹新。

  就这样,三个多月过去了,张洪宾他们不仅攻破了车床生产“复兴号”制动盘盘毂的关键技术,相比国外磨削加工的效率提高了一倍,还减少了一道工序。随后他们将工艺固定下来,稳定度不断提升,一致性也达到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

  随后,张洪宾和同事们又提出了上百个技改方案,为公司节省了上百万采购新设备的费用。他也因此在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海河工匠”。

  去年,天津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张洪宾团队深受鼓舞。

  这一年,人社部门确定了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给予一次性3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张洪宾技能大师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团队16个核心成员,由高级技师、工程师、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带动培养了一批技能人才。团队还完成了单列时速435公里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碳陶复合材料制动盘的试制工作。

很庆幸身处于这个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创新,通过技能不断地提高,为实施制造业立市战略贡献青春力量,持续地擦亮中国高铁这张靓丽的名片!

  回首十年,张洪宾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