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7月,天津和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五个“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经国务院批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这得益于天津在过去的几年里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同年10月,天津市出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消费制度体系,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一、把握“国际化”的基本底色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国际化大都市一定是消费高度发达的城市。巴黎、伦敦等城市每年国际游客超千万,人均消费超千美元;新兴消费城市迪拜2019年国际游客1620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321亿美元。许多国际大都市还拥有著名国际时装节等旅游消费品牌、世界知名购物中心,并汇聚了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

  天津是近代国内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早在1952年毛泽东主席就曾亲自视察刚刚重新开放的塘沽新港。2016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450万标准箱,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超过2000万标准箱。高标准国际化港口和国家级自贸区,是形成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汇聚国际消费品牌、打造世界商品消费枢纽的重要优势。

  二、发挥“消费”的核心载体功能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扩大消费,不仅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也是顺畅国际外循环的战略基点,同时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国内消费市场。依托制造业强市战略打造著名本土消费品牌,挖掘城市底蕴打造鲜明的城市符号,整合全球消费资源搭建多样化消费平台,才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做大新兴消费市场,释放以“消费”为核心的市场潜力,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做强“中心化”的支撑条件

  区位条件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同步入选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加有助于汇聚区域消费资源,形成消费的区域联动效应。

  世界多个城市的发展历程表明,港口和便捷的交通,是城市提高区域影响力,进而形成“中心化”的重要优势。多年来着力构建服务京津冀、贯通“三北”、联通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腹地运输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天津的商品集散能力。依托于港口型和空港型国家级物流枢纽,更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天津的物流中心地位,形成联通国际国内、活跃的商品交易中心。

  四、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核心竞争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搭台、市场唱戏”,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这需要城市管理者精准疏通商贸流通的堵点。更智能的港口和海关管理平台,提升了港口物流效率、简化了进口商品通关手续;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便利了企业投资,使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汇聚津门;经营成本的有效降低,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又长期、持续地激活了本地的有效需求。政府的管理创新水平,将成为推动城市消费繁荣的核心竞争力。

  回望过去,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天津首批获得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难得机遇。展望未来,天津必将在更高水平的消费引领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在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实现城市更大更长远发展。

  (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黄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