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文共设置四个大项和18个子项。其中明确——

  确保全市小学、初中学校规模均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采取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学生入学。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自2021年起,中小学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须有在乡村学校、薄弱学校2年任教经历。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措施。

  一、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1。实施中小学德育创新改革工程。分学科编写德育渗透知识点,创建一批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示范区、示范校。遴选200个德育示范教案,推广课堂辩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指导,成立市、区、校三级思政课程教研指导机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鼓励各区结合实际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激励机制。建立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每年开展1次全市中小学思政课程评估和质量监测评价。建设100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各区党政负责同志及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每学期至少1次深入中小学开展思政工作。各区每学年举行1次德育论坛。加强中小学生实践课堂建设,扩大实践课堂社会资源单位范围,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实现实践课堂建设、运行和应用保障常态化制度化。加强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2。实施智育水平提升工程。严格执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明确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支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创新作业设计,设置开放性作业,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拓展课外活动,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进行拓展训练,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实现中小学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系数低于0.15。

  3。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区及学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到202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60%。在核定编制内补充中小学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做到每节课都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科学安排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每名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阳光体育运动全覆盖。将运动技能测试纳入体育中考。积极开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工作。实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进项目,完善青少年足球联赛制度,到2022年,建成3个国家级及5个市级“满天星”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到420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体育服务。精准做好中小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严格执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到2023年,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9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

  4。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编写中小学学科美育指南,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鼓励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特色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普及戏曲、曲艺、年画、飞镲、书法、篆刻、剪纸、诗词、手工制作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鼓励中小学结合实际建立学生艺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推进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四节”联动,办好校园艺术节和学校文艺展演活动,帮助每名学生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科学确定艺术教师工作量,在核定编制内补充中小学艺术教师。到2025年,培养30名艺术学科带头人、300名中青年艺术骨干教师,建成一批艺术教育工作室、名师带教协作组。各区教育管理部门可向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购买艺术教育服务。组建艺术教育联盟,打造一批艺术教育骨干校,支持艺术教育骨干校牵手艺术教育薄弱校,帮扶边远农村学校。支持艺术院校在中小学建立对口支援基地。鼓励市区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将中小学校美育课程开课率、艺术教师配备情况等作为督导评估重要指标,对落实不到位的区及学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

  5。实施劳动育人工程。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制定加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开展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创建一批市级劳动教育示范区和特色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优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安排,确保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50%。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和学校活动。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各学校要在年度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支持中小学校配置综合实践活动教室,配齐仪器设备和工具耗材等。各区教育管理部门可向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购买劳动教育服务。统筹家校共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劳动作业,家长要指导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建立以区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田地、山林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等提供保障。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评重要指标,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

  二、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和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日常教学管理,严禁超课程标准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杜绝非零起点教学。加强实验教学,严格按课程标准开足开好实验课,优化中小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及使用流程,加强实验教学监管与指导,确保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演示实验、动手实验和实践调查等开出率达到100%。

  7。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项目。实现全市中小学高速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与网络教育服务深度融合。依托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编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支持系统,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一批“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验区、试验校,培养一批智慧教学引领者。加强乡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展城乡学校网络牵手、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等活动,组织教师网上“晒课”、评选“优课”等。

  8。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各学科质量标准。开展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推进初中学生入学水平基线测试,探索实行学校增值评价。将各区全部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范围。健全义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

  9。实施教研支撑计划。加强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加强市、区、校三级教研室建设,健全教研员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教研支撑教育教学能力。补充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建立专职教研员蹲点调研、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支持教研员深入课堂开展研究、重回课堂上示范课、跟踪课堂教学改革全过程。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参与中小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0。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完善市、区、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成立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学科培训专家团队,支持各区建设或整合区级教师发展机构,每校配备1—2名校本培训管理员,规范校本培训管理。搭建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设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行培训学分管理。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计划、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力。将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周期内未达到培训要求的教师暂缓注册。深入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系列培训项目。启动实施中小学杰出津门校长、班主任、教师培养支持计划。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在职进修本科、研究生学历。统筹规划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建设,系统实施骨干教师培养、申报、认定工作。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培养引进一批政治过硬的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

  11。推进公办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落实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指导意见。严格执行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每三年核定一次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额。调整分配教师岗位应向农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适当倾斜,在实行总量控制前提下按3%—5%的比例适当增加高、中级教师岗位数量。完善中小学岗位聘用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小学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资格注册、薪酬分配及续订聘用合同等的重要依据。扩大学校教师招聘自主权,创新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办法,面试环节突出试讲、说课等能力测试。深化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公办中小学教师全部纳入注册范围,对定期注册不合格或逾期不注册的人员依法依规予以调整。自2021年起,中小学教师申报高级教师职称和特级教师须有在乡村学校、薄弱学校2年任教经历。

  12。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落实教师优待办法,坚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健全工资联动增长机制,优先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收入,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落实学校分配自主权,向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符合条件的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按不超过现行绩效工资水平10%的标准增加乡村教师绩效工资总量,职称评审、评优表彰等应向乡村教师倾斜。落实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13。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推行校长职级制,建立健全校长任职资格、职级管理、职级评审、职级工资、任职交流等制度,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健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开展中小学校长国内外研修。支持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4。优化资源配置。各区要强化属地责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预留足够教育用地,明确年度重点学校建设项目,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开展居民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治理。明确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新建居民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要与小区首期住宅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移交。严格控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采取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补齐学位短板、调整优化招生入学政策等措施,确保全市小学、初中学校规模均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工程,提升改造中小学C级校舍,完善学校人防、物防、技防等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一校一警”制度,畅通“一键报警”快速响应机制,配齐配强校园安保力量,创建平安校园。

  15。改善办学条件。严格执行中小学校相关设计规范和建设标准,确保学校生均建筑用地、体育运动场地等指标达到规定要求。配齐教学及辅助用房、网络多媒体教室、音乐和美术专用教室。采取校园内部改造设立专用运动场地、租赁校外体育场馆(步行10分钟内到达)等方式,改善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条件。提升改造农村中小学沥青或水泥类硬化体育运动场地。实施新增教学仪器配置工程,落实教学装备配置标准。鼓励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特色实验室、综合实验室。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每年生均新增或更新纸质图书不少于1册,校园图书馆(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生活服务,打造乡村温馨校园。到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优质均衡发展指标要求。

  16。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中心城区与环中心城区、远城区结成教育区域发展共同体,实现教育集群优质均衡发展。发挥市教委直属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结对帮扶远城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促进远城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做强做优市教委直属学校与滨海新区合作共建学校。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化办学,探索优质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鼓励高等院校举办优质公办附属学校。支持各区引进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来津开展合作办学。

  17。深化关键领域改革。严格规范中小学教材选用使用、教辅材料管理。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严格规范地方课程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等环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采取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学生入学。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注重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减少单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坚决治理校外违规培训和竞赛行为。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健全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提高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教育装备投入长效机制。深化校园欺凌预防综合治理,依法处理学校安全事故纠纷,严厉打击“校闹”行为。

  18。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有关要求,查找工作短板弱项,集中改革攻坚,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市、区两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专家指导组逐区逐校指导推动,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校校达标、项项达标。力争到2021年,5个区率先通过首批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到2022年,16个区全部通过评估认定。宣传推广各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先进经验,视情给予适当激励。对各区政府履行义务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各区政府履职尽责情况、实施绩效激励的重要依据。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办好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党对义务教育的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市政府统筹实施、区政府为主管理责任。各区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研究1次义务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选优配强教育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党政有关负责同志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教育部门要切实管好学校,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经费投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项目建设、干部配备、宣传引导、安全维稳等方面支持保障,形成共同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将结果作为干部选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