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有哪些痛点堵点,企业家体会最深;什么样的帮助“给力”,企业家最清楚。近日我市发布《天津市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办法》,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
如果把政策视作“产品”,企业就是“用户”,让企业家参与“产品制造”,是一种典型的“用户思维”。我市近期推出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克服疫情影响“27条”,就是在深入调研、倾听呼声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诉求作出的积极回应,解决的都是成本上升、资金断链、用工紧缺等难点痛点,体现了针对性和含金量。此次出台《实施办法》,让企业家更直接地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并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无疑会使“用户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令营商环境更加“宜人”。
人们常说,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但推行政策涉及诸多利益,鞋做好了,发现不合适再换,损失太大,不如“量体裁衣”,把问题解决在前面。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拿出具体帮扶举措,我们不仅要注重企业的感受,还要善于借助企业的智慧,让问需和问计同步进行,这样既能发现其急难所在,也能找到接地气的方法,提升对策的精准性和实用性。
“未征求企业家意见建议的涉企政策,相关审核机构可以退回起草单位补正材料”“意见采纳情况要向社会公布或向企业家反馈”……《实施办法》提出多项具体规定,确保了企业家的参与度。政策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企业家对政策有话语权,利益诉求就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对营商环境也就更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家成为“局内人”,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企业家找到“家”的感觉,才有更加强烈的发展意愿。我们常说“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不仅是表示一种尊重,更要把理念落到实处,让企业家既真正享有营商环境的便利,也能成为环境的建设者,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带来更大“附加值”。
“用户思维”越强的地方,就越有吸引力。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把企业满不满意、受不受益作为服务的检验标准,就能吸引来更多“金凤凰”,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