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记者 陈西艳 报道

  成群结队的东方白鹳、天鹅、白鹭、大雁、野鸭或在空中自由翱翔,或在水中觅食嬉戏。这是记者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的美丽画卷。记者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现场观鸟活动中了解到,随着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目前正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并拟于2020年开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据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尚成海介绍,北大港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生物多样性稳定增长。近年来,滨海新区以“全面保护,重点修复”为主导,多措并举实施北大港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鸟类种类由2017年的249种增加到现在的276种,增长了11%,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增长了7%。每年到此停歇和栖息的鸟类上百万只。

  保护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滨海新区政府于2018年成立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行使管理职能,解决了多头管理问题。

  实施湿地总量管控。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专项规划的要求,新区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方案》、《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产经营活动退出方案》等文件,提出22项保护修复措施,确保湿地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

  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2018年10月份至今,通过“引滦”和引海河水,补水总量达3.19亿立方米。(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尚成海介绍道,通过引滦入库、引海河水实施生态补水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天津市南部水循环系统,使水系活起来、动起来。“经过持续补水,保护区湿地有水面积已从2017年的140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40平方公里。”他介绍道,有水湿地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候鸟在保护区内分布的范围更为广泛了。

  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种植芦苇、盐地碱蓬等植物,恢复湿地面积600亩,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450亩,开展芦苇刈割复壮2000亩,制作宣传牌、警示牌100块,打捞水草、改善水质1000亩,维修道路14公里。持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进一步完善人防加技防的保护模式,增加安保巡护人员,配置巡护车,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护,实现保护区巡护全覆盖。同时,建设80处高清监控点位,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指挥中心一处。目前建成的20处人工鸟巢已发挥作用,2019年,东方白鹳成功做巢13巢,繁育幼鸟17只。

  正制定“五退”后管理方案

  2019年以来,滨海新区实施“退耕、退渔、退苇、退企、退居”五退工程,全面退出保护区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已基本结束。其中“退耕、退渔、退苇”退出面积达25万亩左右,退企10家,退居24户。从明年开始,除必要管理措施外,保护区内将不再有与生产生活有关活动。目前正在制定生产经营活动退出后的管理工作方案,将为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长效管理奠定基础。下一步,新区将按照天津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专项规划要求,全面提标提速,完成建设任务。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打造京津冀知名生态品牌和绿色名片。明年将实施增殖放流,并结合水生动物特点,建立下层、中层、上层的立体化生物型水质净化系统。将持续做好科普宣教工作,适时向社会公布违法案例,提高公众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的意识。据尚成海介绍,北大港湿地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重要湿地,明年将作为全国16个区域之一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