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中国,没人想到“1微米大师”的称号,5年后会落在一个普通工人陈亮身上。 

  2002年的陈亮也没想到,17年后的自己会揽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等奖项,并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全国产业工人发言。

  2002年的陈亮刚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那时的他只知道,四年艰苦的学习成果却在离开校门后不够用了。所有的自信在踏入职场的那一刻被浇灭,“还能怎么办?奋斗呗!”然后将失落转变为在车间不断忙碌的身影。

  如何从一个职场“小白”变身优秀工人?陈亮的诀窍无非两点:“做好工作的决心”与“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

  17年来,陈亮一直如此。

  陈亮在2019年“最美职工”发布仪式上。本人供图

  300米的走廊,一步之遥

  为什么会走上“模具”这条道路?

  陈亮笑言,自己小时候总喜欢看村里人“捏玩意儿”。对于那些仅用一双巧手就能“变”出各式各样模具的手工艺人,他很是敬佩和羡慕。所以长大后填报志愿时,陈亮毫不犹豫选择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

  经过四年艰苦努力的学习,毕业后的他进入江苏省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学徒工。“微研可以算得上是无锡精密制造的头块牌子了,在精密模具行业的名气也比较大,所以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陈亮说。

  10个月的实习期,他将自己“掰成几瓣”,每天奔波于车间,几乎把车、铣、刨、磨、线切割等各种工序摸了个遍,最后选择了铣工这个比较脏、累、苦的工序,“当时看重的就是铣加工的上升空间比较大。”

  定好了方向,剩下的只有努力。

  当时微研位于风景秀丽的太湖边,但陈亮去游玩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因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了车间里。

  为了加强读图能力,他每天早早来到车间,拿着别人加工好的零件学习、研究。为了学习铣加工,他每天轮着帮两名师傅打扫机床。

  而师傅们也喜欢这个能吃苦、爱学习的小伙子,都乐意教他。“一个铣工正常三年出师,我一年半就出师了,再过一年半就有了徒弟。”

  即使当了师父,陈亮也从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安于现状不是我的风格,往高技能方向发展成了我的小目标。”

  当时无锡的数控人才相当紧缺,为了学好数控铣加工技术,他经常主动加班,自己琢磨着学习。

  微研老的粗加工车间里那台被称为“教练机”的数控铣床,陈亮来来回回操作了无数次,国内外有关数控铣加工的书也被他啃了个遍。

  不仅如此,生活一向简朴的陈亮愣是咬牙拿出了9000元买了台电脑,如饥似渴地学习编程。

  9000元,是他当时半年的积蓄。

  工作中的陈亮。本人供图

  一直处于“地下”学习的陈亮,其实早就被老师傅陆晓“盯”上了。

  有一年公司组织员工去千岛湖旅游,陈亮却选择留下来加班。一天,陆晓到车间就发现数控铣、数控车、快走丝都启动了,于是逗趣陈亮,“那这么多设备怎么都开起来了?难道是旅游的人回来了?”陈亮却装糊涂,“他们都没有回来,我也不知道设备怎么就开了?”

  陆晓心里跟明镜似的:“别装了,你偷偷学习的事儿我早就知道啦!要学就好好学!”

  就这样,陆晓成为了好学的陈亮在数控铣加工方面第一个师傅。而陈亮的“地下”学习也转为了“地上”。有了老师傅的专业指导,他的进步更快了。

  然而陈亮并未满足于此。

  当时他所在的粗加工车间门外有一条300米的走廊,走廊的另一边,则是精加工的“天地”。

  陈亮如同一个甜品橱窗外的孩子,盯着精加工的橱窗,“心里痒痒的、嘴里流口水。”他深知,“如果努力了就是一步之遥,如果不努力那就是一座不可翻越的大山。”

  努力,唯有不断努力,方能跨越这三百米的距离,到达另一个彼岸。

  1微米的距离,千山万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干粗加工的第5年,因为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勤劳好学的陈亮被调到彼时正缺人手的加工中心班组试用。

  当时公司接到电视机的高精度定位销订单,要求精度控制在2微米。但加工中心班组的传统工艺只能把精度做到3-4个微米,产品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公司上下都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一向名不见经传的陈亮却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我一边留心观察师傅们的做法,一边查阅资料、编程模拟,研究了一星期,竟然想出了新点子!”

  陈亮正在观察零件。本人供图

  原来,陈亮通过观察发现,加工中心传统的工艺只用刀具加工模具,而得益于平时的学习将刀具和精密砂轮的特点烂熟于心的他,则大胆突破这种只用刀具的传统方法,尝试加入精密砂轮。

  可是砂轮怎样装到加工中心机床上去?装上去后如何解决几万转砂轮高速旋转动平衡的问题?因为当时国内的技术处于空白阶段,陈亮和同事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找到测量的最佳方法,确保高精度。

  一片不起眼的砂轮,价值几千元,而他们这么一试就试掉了十几片。为了激发团队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意志,陈亮提议将不能使用的砂轮像奖牌一样挂在脖子上。这些并不沉重的“奖牌”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定位销的精度终于控制在了1微米!

  这1微米的精准,让公司解决了生产难题,也让陈亮迎来了华丽转身。他终于穿越了那300米的走廊,留在了加工中心班组,进入自己盼望已久的精加工的世界。

  “1微米”大师的头衔就如同一块吸铁石,为陈亮吸住了许多的机会。他甚至凭借出色的精密加工技能参与了公司承接的国家“863”重点项目,解决了高端柴油机倒锥微喷孔电火花机床高精密主轴的加工工艺,该型设备还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累计产值已突破亿元。

  即便如此,陈亮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从不松懈。

  “最大的挑战是其实是我和团队本身!”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歇,陈亮也不敢休息。“社会进步太快,一不留意就会被淘汰。”

  不断追求进步的他甚至乐意向自己的徒弟学习。“教学是相互的,我在教他们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陈亮说,“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走上‘工匠之路’、‘劳模之路’,来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急需的最质朴、最核心的技能人才队伍。”

  如今,荣誉等身的他仍在精密制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带领越来越多的年轻工匠,一起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