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晚餐时间,武汉市青山区委党校,天津赴武汉第一批支援医疗队一队驻地食堂,五位来自静海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不期而遇,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小惊喜。

  虽然同住一个大院,工作在同一栋医疗楼,因为轮岗时间不同,赶在一块儿并不容易。

  晚饭时间,单昆拿来两个咸蛋,再过几个小时,就是五人来武汉“满月”的日子。从并不熟悉,到生死战友,一个月经历了太多,改变了太多;一个月家里还好吗?科室的同事还好吗?

  一口咸蛋吃出家的味道,尝出对家的牵挂。天津静海,武汉青山,两地相思,一种情怀。

  静海,你见过满地灰尘,缺少窗户的医院吗?

  天津第一批支援武汉医护人员中,有5名来自静海区医院,在这段时间内,5个人默默坚守着作为医护人员的那份责任,有辛苦,有委屈,有无奈,更有病人康复时的喜悦和彼此守护的温暖。

  

  静海区医院5名医护人员在前往武汉的航班上

  虽然五人都来自静海区医院,但分属两个科室。单昆、马君、任凤金来自重症医学科(ICU),任凤金是医生,单昆、马君,一个是护士长,一个是副护士长。张海生和蒋园园出自呼吸科,前者是医生,后者是护士。两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并不熟悉。

  从天津出发之前,马君担心静海区医院ICU里的设备型号与武汉当地医院的不一样。她多次回顾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路上和单昆像背课文一样念叨着操作流程,甚至一边念叨一边记录在手机备忘录里,以便到达武汉就能顺利对接。

  然而接管武钢二院后,情况糟到超出大家的想象:病房很长时间没有使用,地上盖着厚厚的灰尘,甚至有的窗户缺失玻璃,医疗器械残缺不全,仅有的设备和自家医院相差甚远,背诵了一路的操作规范没有用武之地。

  情况更让人心焦的是,在天津医疗队进入之前,武钢二院已经接收了不少危重病人,这些病人在医院里对医疗队的到来望眼欲穿。

  

  武钢二院大门

  行动!马上行动!指挥部传出了命令:第一批人员进入红区,边打扫卫生边救治病人!

  1月28日,天津援助医疗队开始分批进入武钢二院“红区”,这也是整个天津支援武汉力量第一次进入红区。按照分工,第一批上午8:00开始进入,其中就包括单昆。

  “我这个人胆子比较大,几乎没怕过什么事”。回忆一个月前的场景,单昆说的云淡风轻。但大家都明白,一开始的时候经历了什么:

  张海生发现,接管之初的武钢二院连药品都缺,红区里甚至没有纸笔,只能靠两部对讲机和外面的领队沟通准备物资。没有药品,缺少器械,好比战场上缺少弹药;

  马君发现,患者中很多都是聚集性感染,一家人都到了医院,无助感笼罩着病人群体;

  蒋园园发现,红区内每个人都要穿着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很难分辨出来谁是谁,进去没多久,护目镜上就满是水汽,需要斜着眼来观察各种情况;

  任凤金发现,一进去病人喊着救命恩人来了的时候,心里会感觉特别难受;

  单昆发现,病人心理特别脆弱经常会哭出声来,重症科护士要充当心理医生安抚患者;

  ……

  静海,我们已经治愈超过100人

  在静海的5名医护中,张海生是呼吸科医生,算是专业最为对口的。2004年开始工作后,一直在呼吸科。作为专业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刚刚出现不久,张海生就一直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从天津出发之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武钢二院的时候,还是让他惊到了。

  “知道武汉形势挺严峻的,因为在年前的时候也关注这一块,毕竟也是搞呼吸的,也看这方面新闻报道,知道情况比较严重,感染的比较多,但是没想到这么严重。”

  任凤金救治的一名老人,已经康复可以出院,当医生通知她时,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可过一会儿又不想出院了,担心出去再次被感染。当听说出院后还要去当地政府安排的隔离点时,老人突然情绪激动,说什么也不肯去,任凤金只能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劝说。

  治疗之余,单昆曾和一位大爷唠了几句家常,竟然把大爷唠哭了,大爷哭的像个孩子。

  

  武钢二院治愈出院的患者

  张海生救治的患者中,有一家人夫妻、孩子、岳母全部染病。其中妻子因为病情特别严重,离开了人世。丈夫没事的时候,拉着医护人员的手,拿出结婚证和身份证,讲述二人曾经的点点滴滴,往日恩爱,变成天地两隔。

  一定要保住其他三人的生命!让悲剧到此为止!医护们暗暗下了决心。一个月将满之时,经过精心救治,剩下的三口人,都已经康复。

  更好的消息是,一个月时间内,天津医疗队在武钢第二医院成功治疗康复的病人超过了100人!

  静海,其实我们也想家

  25日晚餐的时候,任凤金吃到了喜欢的宫保鸡丁,为了保障天津医护人员的餐饮,基地工作人员一直在想尽办法做好后勤保障。

  除了湖北当地医生,任凤金是大学同学中唯一支援湖北的医生,每天都有人询问在武汉的情况。

  最开始在大年三十晚上接到要支援湖北的消息时,任凤金只告诉了对象,但在出发时,还是没能瞒住父母。

  出发之前,任凤金在ICU工作,经历过很多危难救助,到武钢二院之后,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最开始来的时候,医院条件不是特别好,有些药物也不齐全,但是那些患者对我们这些天津医生都比较理解,而且当时一进去都是喊着救命恩人之类的,当时反正就心里特别难过。”

  副护士长马君接到了医院要去武汉支援的消息,正是大年三十,当时一家人正在包饺子。共产党员、科室骨干,马君知道自己这次一定要去第一线,其他都不重要了。

  马君记忆里,也有很多温馨时刻:病人出现好转时表达的谢意,通过新的方法为病人注射成功,和家里人报平安时候的笑声。“既然来了,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让病人康复,也让我们自己不辜负信任。”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马君胃不好,腰间盘突出。

  身处“抗疫”前线,张海生总在惦记静海的父母,父亲脑溢血瘫痪在床,母亲膝关节不好,走路费劲。对于这一个月的医疗经历,张海生准备写一下论文,第一手经历是最重要的,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病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式。

  作为5名静海医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蒋园园是大家的开心果,乐观、开朗,活力满满。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开心果也有担忧的时候:家里的孩子离开妈妈已经一个月了,会不会想妈妈?

  武汉,希望你们早点回来

  五人在武汉救治患者的同时,静海区医院ICU病房正在经历着生死抢救。

  

  静海区医院ICU病房门口

  护士李洪玥准备为一位老年患者穿刺,可老人的身体条件较差,血管不好找。几位同事轮番尝试,就是没人敢下针。

  这时有人说了一句:“要是护士长和马老师在,这种事分分钟搞定。”同事说的护士长是单昆,马老师是马君,马君是科室副护士长,同时兼任教学任务。

  单昆和马君奔赴前线后,ICU由另外一位副护士长闫秀俊接任,平时三个人的活儿,全由闫秀俊一人承揽,除了治疗外,还有行政事务,闫秀俊无法时刻盯在治疗一线。

  平时习惯了让护士长和马老师帮忙,两人全部调往一线,李洪玥的主心骨没了。遇到难度更大的操作,怎么办?

  ICU不同于其它科室,这里什么样的重症病人都能遇到,各科室的技能不仅要掌握还要能操作,病人不能全指望着带班护士长,更不能明知不行硬上,那样会造成病人痛苦甚至加剧病情。

  

  静海区医院ICU护士正在紧张工作

  

  静海区医院ICU护士正在配药

  同样需要适应的还有闫秀俊,尽管她有29年护理工作经验,但管理一个20多人的团队还是头一次,稍微协调不好就会影响团队,更会影响患者。

  

  静海区医院ICU里护士正在对患者进行护理

  闫秀俊有多年关节炎,站得时间久了,双腿疼痛厉害。以往累了可以到宿舍休息,如今休息地只有办公室的一把椅子,尽管宿舍距离办公室只有十几米路,但她没有时间回去。

  李洪玥好几次看到闫秀俊坐在椅子上揉膝盖,看得出关节炎给她带来的折磨。但别人喊她帮忙时,她毫不犹豫地起身去应对。

  静海区医院ICU原本有14名医生,20多名护士,第一批之后陆续又有主力医生和护士去了武汉,科室里只剩下7名医生和十几名护士留守。科室原本有16张床位,如今增加到22张,已经满仓,留守的医护人员加班加点。

  医生李振伟的家距离医院只有200米,但从大年三十至今,只回去过一次。他64岁的父亲做了胃癌切除手术,就在ICU病区楼上住院。白天李振伟陪着病人,晚上守着父亲,两个年幼的孩子全由妻子一人照顾。

  按照父亲的病情,完全可以收治到ICU,可ICU住满只好在普通病房进行监护治疗。

  当年非典时,李振伟刚入职,他全程守在医院发热门诊参与患者抢救。如今疫情再次来临,有参战经验的他没有理由退缩,他事先和妻子商量好,做了万全准备,他数次请战去湖北,但医院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暂时将他安排在预备队。

  静海,武汉,春天都要来了

  接诊患者,科室运行,新人成长,李振伟将科室近况向远在武汉的“家人”报告。

  单昆看到后很欣慰,正是因为留守同事稳住了后方,才让她们安心在前线战斗。

  2月27日,天津赴武汉第一批支援医疗队迎来了休整期。即便是休整,单昆和同事们的活动范围也只有宿舍、食堂和操场,休整没有固定时间,随时听候征调指令。

  接下来,武钢二院将由贵州省医疗队医护人员接棒。

  27日中午,单昆所在的护理小组走出“红区”,马君拍摄了一段天津、贵州两支医疗队接棒的短视频,视频中两省市医护人员齐声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30天,天津医疗队交出的成绩单是武钢二院治愈出院患者105人。

  30天,从冬到春,爱人告诉单昆,家里的朱顶红花开了,红艳艳的。蒋园园的女儿说,她已经习惯了和姥姥入睡……

  天津第一批医疗队的武汉驻地院内,有几棵橘子树,去年结的果实,仍然挂在枝头,黄澄澄亮的可爱。

  春天就要到了,回家的路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