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节水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海河流域淡水资源和渤海海水资源“两海并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水是生活、生产、生态之基。保障供水、节约用水,对于天津这座拥有近1400万人口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始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天津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综合保护利用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和宣传节约用水。
8月20日,天津召开全市节约用水工作会议,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对节水工作进一步动员部署。
引滦引江后,节水意识不能变
天津是极度缺水地区,多年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0,在国内各大城市中排名倒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严重水荒,导致居民饮水困难,不得不喝苦咸水。“自来水腌咸菜”成天津一大“怪”,许多人记忆犹新。随着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居民生活用水难题得到缓解,但水资源短缺的本质没有改变,水安全的风险并未消除。
天津用水高度依赖引滦、引江。公开资料显示,随着滦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不断开发利用,潘家口水库入库水量减少,分配给天津的水量相应减少。“十三五”时期引滦水质虽持续向好,但依然不够稳定,2016年5月以后,于桥水库仅在水质符合饮用水水质要求时向城市实施间歇供水。
引江方面,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尚未全面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在冬季冰期的时候输水能力受限,向天津输水的常态化流量将约为18立方米/秒,而需求为35立方米/秒,存在较大缺口。夏季汛期,1200公里中线输水总干渠也存在遭遇洪水的风险。
此外,河流的水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调水,需要统筹保障流域地区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安全。一旦流域出现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必然会对天津调水产生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常年做好节水和调蓄水工作,切实保障好天津水安全。
节水优先与开源节流并重
水安全保障是基础性工作,也是综合性工作。20日召开的全市节约用水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节水优先、开源节流并重,做大城市“盛水的盆”,净化“盆里的水”,筑牢水生态基础。会议强调,完善引江、引滦“两线保障”,加快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两库建设”,做到海河流域淡水资源和渤海海水资源的“两海并用”,加强生态湿地和蓟州山地的“两地保护”,统筹地表水收集利用和地下水涵养控采“两水联动”。节水优先,是首要。严峻复杂的水安全形势,要求天津进一步挖掘潜力,深化节水型城市建设,在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同时发力,抓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事实上,这些年来,天津在节水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2005年,天津市被列为南水北调东中线节水型社会省级试点,同年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截至2020年底,天津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率达到56%,提前完成了2022年50%的目标。
还有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天津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53亿立方米,远低于38亿立方米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天津市万元GDP用水量19.7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0.7立方米左右,根据由少到多的顺序,处于各省区市第二位。相比第一名的北京,天津的工业结构偏重,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目前,天津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决淘汰高耗水工艺装备,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高工业用水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天津提出,要统筹供给和需求两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切实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一个“定”字,体现出约束、加压,甚至倒逼,指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7月30日,天津同步修改《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天津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和《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三部地方性法规,运用法治手段,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护节约利用的刚性约束。
天津水安全保障的问题,不只是节水,还涉及水污染治理等方方面面。《天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提出,统筹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损失等新老水问题,重点突出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改革促发展,全力打造供水、防汛、水生态、水治理保障体系。
推进海水淡化,找渤海要水“喝”
天津淡水资源缺乏,但临海。海水是重要战略资源,“口渴”的天津,一直想找渤海要水“喝”。此次全市节水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海河流域淡水资源和渤海海水资源“两海并用”,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天津有技术积累。早在1978年,国务院即批准在津成立海水淡化研究所,即现在的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海水淡化科研机构,这些年积累了丰厚的技术力量。
同时,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本市众多高校、科研单位,形成了海水淡化全链条专业设置。津膜科技的中空膜实现完全国产替代。
海水淡化,天津于应用方面也在探索前行。1988年,天津大港发电厂就从美国进口两套日产3000吨的多级闪蒸海水淡化装置,不仅满足了发电用水需求,还开发出面向市场的纯净水产品。
2010年,国投北疆发电厂海水淡化项目投产,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进入市政管网。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也是全国第一个向社会供水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
目前,国投北疆发电厂海水淡化项目每天的产水量大概在8万吨左右,自用1.5万吨左右,剩下的外供自来水厂、玖龙纸业公司等。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没有直接排入大海,而是就近排入汉沽盐场制盐,浓盐水盐度较原海水提高一倍,大幅提高制盐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了盐田用地,实现一举多得。天津规模较大的海水淡化项目,还有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主要给中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提供工业用水。北疆、大港、新泉3座海水淡化厂,总规模达30.6万吨/日,2019年利用淡化海水4700万立方米。淡化海水已成为“滨城”工业生产重要水源和城市供水补充水源。目前国内海水淡化面临的主要发展瓶颈,仍然是水价偏高,导致部分产能不能完全释放。根据《天津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天津将坚持以需定产,以消化现有淡化海水产能为重点,以现代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淡化海水工程,拓展“滨城”现代产业发展空间。新建临港、南港工业园区两座海水淡化厂,规模分别为10万吨/日、15万吨/日,配套建设输水管线,重点保障区域工业项目用水需求。到2025年,海水淡化规模达到50万吨/日以上,淡化海水利用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这样的安排,体现出积极务实的态度。从长远来看,海水淡化的成本会随着技术成熟、国产化程度提高、产量提升等不断降低。无论是满足天津这样的缺水城市用水需求,还是发展海水淡化相关的产业经济,前景都非常广阔。
国家层面,对海水淡化持续大力支持。《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沿海缺水地区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推动天津等沿海缺水地区建设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做好厂网一体化和配套设施建设,依法强化重点项目的用地用海、配套设施等保障。天津也在产业层面予以推动。去年8月,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在滨海新区成立。联盟成员来自天津、北京、山东等10个省(市),包括海域规划、装备制造、工艺集成、科学研究、终端用户等各个环节的47家代表性单位,覆盖整个海水淡化产业链。这既是务实合作、抱团发展,也是海水淡化技术、人才、产业基础较好的天津立起的一面旗帜。
日前,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市水务局起草了《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从产业集聚、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创新合作、金融支持、标准引领、领军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在具备使用海水淡化水条件的沿海缺水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等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缓解沿海地区城市生活、生产用水紧缺问题。进入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的海水淡化水,应当采用掺混、调值等措施,确保水质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标准,保证供水安全。此外,根据征求意见稿提出的目标,天津将建设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推动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建设。概而言之,天津大力推动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发展,既能解城市缺水之“渴”,又能开拓海洋经济新赛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津云·津报观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