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真是个不需要刻意去记住的节日,临近时,已经能在城市市场里、传统老店所在的街道上,闻到煮熟粽子散发出混杂着粽叶清香和糯米软甜的气味了。粽子的馅儿已是五花八门,近年来还有烤出来的炉粽子、蒸出来的面粽子受到追捧。过去端午习俗中的艾叶菖蒲、五毒饼、老虎褡裢等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了。

  五方杂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在端午的习俗上也汇聚了南北方传来的各种讲究,追根溯源,包容的天津也成为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关于端午的天津记忆也更是充满了团圆、温馨和甜蜜。

  粽子都是自家包自家吃 “八件儿”炉粽子为送礼

  天津市面上的粽子有多少种——包括料包括馅儿,糯米、黄米、黑米、枣儿、小豆、豆沙、蜜枣、蜜饯、鲜肉、腊肉……据说,蓟州区有一家能卖出30多种馅料来。不管“包在里面的”有千变万化,“在外边包着的”却选择有限。

  过去,老人们总会在吃完粽子后将粽叶重新收起反复利用,除了因为当时物质不像现在这样丰富,另一个原因是反复使用的粽叶会带着浓浓清香味。从材质上讲,粽叶选择有苇叶、箬叶、竹叶以及玉米叶等几种。

  过去的天津卫,水道纵横,市内的许多地方在当时还都是天津市民口中的“大开洼”,在这些洼地,芦苇和水草比较容易找到,所以当时的粽子常会选择用这两样当粽叶、粽绳。夏日芦苇随手可得,尤其香气独特自然成为首选。如今,不少水塘芦苇已作为景观,野生的难以满足“量产”。箬叶得到大批量利用,叶子“肥大”,一两张就能包一个粽子,对于不少商家来说,“成本合算”。此外还有用竹叶和玉米叶的,如今难得一见了。

  芦苇、水草是捆得了螃蟹也捆得了粽子。天津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永强介绍,过去还常用麻绳,其间曾一度出现过“尼龙草”,不久各种颜色的细棉绳又全面替代“尼龙草”,“后来馅儿也多了,各种颜色的细棉绳可以用来区别馅料了。”如今在多用细棉绳捆粽子的方法之外,也出现了扯出芦苇条来捆的粽子。“复古”而让人觉得更加自然。

  说到卖粽子,天津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永强介绍,天津过去都是自己家做粽子,“有时,还会像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样放硬币,取佳节祝福之意。”

  天津传统粽子馅料不外乎两种,一个小枣,一个就是豆馅儿,“枣馅儿的捆白绳子,豆馅儿的是红绳子。”尤其是这枣粽子,连相声里都有“记录”。传统相声《大保镖》的武术名师“姓江,他老人家姓江名米字小枣。”这“江米小枣”几乎成了天津人的一个粽子的“暗号”。还有名家苏文茂、朱相臣的《美名远扬》提到,“您比伊拉克蜜枣儿名望大多了”;传统段子《山东话》,也提及了想吃“伊拉克蜜枣”。赵永强还记得,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有段时间副食店供应伊拉克蜜枣,那阵儿端午包粽子不少人家都会选择放蜜枣。有的老天津卫就习惯用金丝小枣和蜜枣,“特别是乐陵小枣,枣核极小而甜度高”。

  还有天津独特的两种粽子,烤的炉粽子和蒸的面粽子。赵永强介绍,津城50后一代人的印象中,那时副食店、糕点店不卖煮好的粽子,大伙儿都是凭粮票买各种材料,各家自己做。过节送礼的粽子是类似八件儿点心的炉粽子,“玫瑰、山楂、枣泥、蜜枣……”如今不少老字号的传统点心铺恢复了这个点心。比较可惜的是面粽子基本很难见到了,“就像糖三角,馅也以红、白糖馅为主,配以青丝、玫瑰、桂花。”这个食俗习惯有点类似江浙一带在中秋时节,蒸出来的月饼。

  至于肉粽子,过去都在天津的“南货”店有售,而且极受欢迎,南咸北甜其实在天津早就被打破了。

  五毒饼是端午上品 南传“五黄”择着吃

  京津一带,端午食俗中还有一种五毒饼,也是有钱人家有面儿的节礼。《燕京岁时记》中提及:“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京都风俗志》记载:“富家买糕饼,上有蝎,蛇、虾蟆、蜈蚣、蝎虎之像,谓之五毒饽饽,馈送亲友,称为上品。”

  农历五月在过去有着“毒月”之说,具体则特指“蛇”“蝎”“壁虎”“蜈蚣”“蟾蜍”五毒。早年间每到端午前,老天津人几乎家家都要制作五毒饼,基本和中秋做月饼类似,用带有五毒雕刻的模具去制作,有的家庭做得简单,简单做个豆包,画上五毒图案。

  传统说法中,食用五毒饼更重要的是让家里的小孩子认识这几种动物,让他们对五毒能敬而远之。以前家家户户生活在平房之中,这几种生物总能不经意闯入生活,往往会惊吓到家里的孩子,大人们就想出这种方法,让孩子们边吃五毒饼边记住“五毒”的样子,不再对它们那么恐惧。

  上世纪五十年代,“五毒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十年才恢复。过去家家户户制作“五毒饼”所用馅料五花八门,但市场上卖的“五毒饼”基本上以“吉豆”和玫瑰两种馅儿为主。“吉豆”馅儿就是用绿豆磨成的,玫瑰则是端午前后是采摘玫瑰的时节。市面上的五毒饼还分为“混油皮儿”和“酥皮儿”两种。混油皮儿以白面加水、油、糖稀和成,烤制完成后外形跟月饼很像。这种五毒饼一般是用模具扣出来的,表面“五毒”的图案凹凸有致。另一种酥皮儿的五毒饼外形很像天津人常见的“白皮点心”,上面的五毒图案往往要刷上一层红色。

  民俗文化学者张显明老先生介绍,天津城过去有很多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南方商客,一些南方习俗也被带到了天津,却也“因地制宜”地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端午节要吃“五黄”。

  张老说,江浙自古有吃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雄黄酒这“五黄”的传统,在天津黄鱼、黄瓜和咸蛋黄一直很受追捧。四月到六月,黄鱼在近海一带洄游产卵活动。端午时节的大、小黄鱼量多质优,营养丰富,往往是这一时节前后的主打时令海鲜菜,理所当然位列端午必食“五黄”之一;南方所说“黄瓜”其实是当地一种菜瓜,但天津的黄瓜不但是地产佳品,尤其是“五月节”期间,新出的小嫩黄瓜尤其好吃,又占一时令;咸鸭蛋则一直是天津人喜欢的“咸菜”,防暑、开胃。而天津人则对黄鳝、雄黄酒“不感冒”。虽然此时的黄鳝肥美细嫩,还顶着个“端午黄鳝赛人参”的名头,但天津人不太喜欢吃无鳞鱼。而雄黄酒,天津讲究在小孩脸上抹点,但现代人发现其含剧毒物质砷,也就把它“存”在白娘子的“时令”传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