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读积极因素

  ■ 引入京冀项目资金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1.8%。

  ■ 分两批下达专项债资金401亿元,支持65个重点项目建设。

  ■ 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6个,引资904亿元。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4.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发展势头

  ■ 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4%。

  ■ 全市跨境电商进口申报订单、货值分别增长37.1%和18.7%。

  ■ 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9.6倍。

  ■ 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5.6%。

  民生保障

  ■ 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

  ■ CPI上涨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 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18亿元,15.37万名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共发放物价补贴4668万元,受益群众约72万人次;向2.4万户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房补贴。

  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较大下滑。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我市经济下滑,是在疫情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极不寻常”等大背景下出现的,是突发严重事件带来的结果,并非我市经济发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不具有历史可比性。

  在这次疫情中普遍受到冲击的石油、化工、汽车行业在我市的占比都较大,其中,石油、化工、汽车合计增加值占我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四成,销售占全市限上销售额近三成。近期,疫情和油价暴跌严重影响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等相关上下游企业生产及效益,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畅对汽车生产、销售造成较大冲击,我市这些相关行业均出现下行,进而影响全市经济下滑,影响程度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加显著。

  当前,随着“惠企21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出台并持续发力,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有序推进,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回升,部分指标降幅明显收窄,有些指标实现逆势增长。同时,全市金融存贷款持续加快,就业收入基本稳定,物价涨幅回落,这些数据表明我市生产生活正在有序恢复。进入二季度,随着各项助企稳产政策措施效果显现,我市经济恢复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显现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深入。我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出台了“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亚投行灾备中心、麒麟软件总部、国际传媒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一季度引入京冀项目资金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1.8%。

  二是投资关键性作用积极发挥。分两批下达专项债资金401亿元,用于支持65个重点项目建设,国家会展中心、京滨铁路、地铁项目等大项目陆续复工。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举办了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6个,引资904亿元,涉及智能科技、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新兴领域。

  三是新动能引育扎实推进。天津市新动能引育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科技型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建科机械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4.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四是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6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8%,“736、875、153”工程持续推动。

  五是市场信心有所提升。企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对二季度行业和企业自身经营持肯定态度的占比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8.7个和17.4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势头足

  这次疫情对我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旅游等领域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一些应对疫情中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固化发展,为全市经济新动能成长提供了新契机。我市新经济承压能力较强,在疫情的冲击下仍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市笃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决心和韧劲。

  一是疫情期间,“宅经济”、“云经济”兴起,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网游手游等线上服务快速发展,带动1—2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逆势增长8.6%,以在线教育拉动的教育增长19.5%。一季度我市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新服务营业收入均好于全市水平。可以看到,通过这次疫情更加显示出了新经济的韧性、抗挫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带动消费新业态发展。网络销售、智能配送等增长较快,一季度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4%。疫情期间倒逼了实体商业顺应这种趋势,主动“触网”。我市搭建了两批34家电商平台线上销售蔬菜生鲜,实施无接触配送,实现销售额近6亿元。跨境电商发展较快,一季度全市跨境电商进口申报订单、货值分别增长37.1%和18.7%。

  三是新产业发展保持稳定,新产品增势良好。从生产看,一季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8%和1.4%,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2倍,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1.6倍。从消费看,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9.6倍。

  四是以5G网络、特高压、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成为投资新增长点,为新经济发展增添后劲。我市正在加快布局,截至目前我市建成5G基站8870个,中国电信京津冀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高技术产业项目不断集聚,目前在建的高技术制造业项目112个,高技术服务业项目55个,一季度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5.6%。

  多措并举民生有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一是坚持将稳就业放在首位。继续扎实开展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及时出台并全力推动“惠企21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优惠房租、阶段性减免和缓交社保费、降低用能成本、清理拖欠账款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夯实稳就业基础。出台实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就业若干举措”,推动落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优先政策措施,所以全市一季度就业形势虽受到一些影响,但新增就业人数仍超过10万人。

  二是打出保供稳价组合拳,覆盖生活必需品产供销全环节。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品市场供应较好,一季度限额以上商品中,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6.5%,饮料类增长3.3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90.6%,日用品类增长30.5%,市场供应充足,商品丰富,很好地保障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全市物价上涨总体可控,逐月回落,一季度CPI上涨4.0%,涨幅比1—2月回落0.2个百分点,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比2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7%。

  三是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5.18亿元,15.37万名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了补贴标准,一季度全市共发放物价补贴4668万元,受益群众约72万人次,目的是确保不因物价上涨影响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还向2.4万户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