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上午,正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邱海波一起面见记者,分享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经验。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张伯礼院士着重介绍了由他和刘清泉教授领导的“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以中医为主开展救治的实践体会。

  防止轻症转重症起到“阻击手”作用

  张伯礼院士首先谈到,目前,全国有4000多名中医医务人员在一线抗“疫”,确诊病例90%以上都有中医药介入。中药在减轻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改善肺部炎症的吸收,加快病毒转阴都有明显效果,尤其在防止轻症转重症方面起到了“阻击手”的作用。他说:“我跟刘清泉教授承担科技部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项目研究,我们用108个病例回顾性研究对比得出一组数字:CT的影像学改变,中西医组是93.2%,西医组是74.3%;临床治愈率,中西医组是91.8%,西医组是71.4%;转重率,中西医组是4.1%,西医组是11.4%。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好。我们同英国利物浦大学临床评价核心指标研究组讨论后形成共识,在轻症病人中,真正反映疗效的,主要指标是‘转重率’,重症治疗难度大、风险大,轻症不转为重症,这个指标是关键,其次才是痊愈的时间。”

  张伯礼认为,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要就在于“结合”,不是“单打独斗”。比如对重症患者救治,如果没有呼吸机,没有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救治,病人可能早就死掉了,中医的治疗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常识。

  不鼓励人人都吃药,但有症状一定要吃药

  张伯礼介绍,江夏方舱医院有564个患者(轻症71%,普通型29%),五个中医医疗队(中医国家队)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药,除了吃中药还要打太极、练八段锦、做按摩、做敷帖,做针灸,中医疗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舱”,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这表明用中药完全可以达到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的目的,其疗效主要体现在缩短痊愈的时间、降低转成重症的比例。患者用的药,主要是宣肺败毒、淸肺排毒汤,再就是少数配方颗粒(中成药)。像密切接触的、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药,如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针剂则用血必净。

  张伯礼认为,在重症新冠肺炎治疗中,在抑制“炎性因子风暴”中,血必净注射液使用越早越好,并且用足量,可不拘泥于药品说明书,要大胆使用,往往可以截断病势发展为危重症。他强调:“我们不鼓励人人都吃药,但是对于有症状的人,当然还是应该吃药,来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3月13日上午,张伯礼院士在媒体见面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杨寿清摄)

  如果说中西医结合做不到,说明我们努力不够

  张伯礼介绍,对于治愈者康复期的追踪,他和刘清泉教授从开始建舱时就考虑到了。在设计开展的课题中,就有后期的康复干预,并且比较早地开了两个康复门诊,一个是武汉市中医院,一个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时又在武汉协和医院搭了一个平台,把整个湖北省感染的医务人员都纳入这个平台进行康复期干预管理,现在将要启动这项工作。3月12日,又派出原来方舱医疗团队,到“隔离驿站”对治愈隔离者进行康复诊治。在江夏中医院成立一个康复门诊,对本区的治愈者建档,实施康复管理。新冠病毒从感染到最后康复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样的?只知重症者恢复期多脏器功能受损,免疫系统受损比SARS重,多少长时间才能彻底修复?这都需要一个长周期的观察研究,康复管理获得的经验都会是宝贵的临床资料。

  张伯礼说:“我一直在强调中西医结合好,是真好。在江夏方舱医院,虽然用的全是中药,但是也有呼吸支持设备,该吸氧的吸氧,该输液的输液,还有CT影像、核酸检测,这都是西医的手段。对基础病,有常用的药物。正因为有西医的支持,我们才更有底气全中药治疗新冠肺炎。中国有中西两套医学方法,优势互补,给患者最好的治疗,为什么不用呢!有人说中西医不能结合,我不同意这个观点。真正把这两种医学吃透了,临床很多难题都是可以用中西结合办法解决的。这一点,我们的前人早就验证过了。如果说做不到做不好,说明我们努力不够。”

  “两个高”是中西医联合抗“疫”的特点

  张伯礼介绍,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有“两个高”。一个是高层次的中医西医专家联合开展会诊查房,相互研究没有隔阂,只求措施有效,目的就是为了救人;另外一个就是高层次的研究救治重危症。重危症病情凶险、变化多端,多学科联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这“两个高”,实际推动了重症医学的进步。“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疾病都开展这样的合作研究,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中国医学的发展未来可期。”

  在谈到“特效药”的问题时,张伯礼介绍,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目前确实没有特效药。中西医结合提供的是一个有效的方案,目前看,这种方案的疗效并不亚于特效药。

  张伯礼说,“我曾呼吁能研制一二种“广谱”的抗冠状病毒的新药。非典来了,我们启动项目研发,谁知道它嗄然而止,了无踪迹;这次新冠,又启动研发,但它是不是会长期存在?还是又不辞而别?今年冬天还会复发吗?又变异了怎么办?所以我主张‘以不变应万变’,研究一二种‘广谱’的抗病毒药。”

  张伯礼介绍,这次用的中药是两个中成药,一个金花清感颗粒,是十几年前禽流感流行的时候,北京市组织全市力量,从一百多个古方里边挖掘、研制出来的。王辰院士组织开展了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与西药“达菲”对比,疗效一点也不差,价格还便宜很多。莲花清瘟也是在两张古方基础上研制的治疗流感的中药,多期临床试验评价,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确切。再比如,“血必净”是中药针剂,在治疗新冠肺炎时起的是抑制炎症风暴、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西医用激素也是这个目的,而血必净更安全有效、副作用更小。邱海波教授和他的团队已经做了很好的研究。

  为全球抗疫分享中国经验

  在谈到中医如何为全球抗“疫”有所贡献时,张伯礼介绍:“最近每天晚上都在与境外同行沟通。我跟意大利中医协会会长何嘉琅先生连线,他积极利用我们提供的我国防控措施和临床经验,向意大利卫生部,国立卫生研究院介绍。他们特别对血浆的置换疗法及抑制炎症因子风暴感兴趣,对中药防治新冠肺炎很有兴趣。瑞士的中医师协会的会长李一鸣先生提议,能不能通过瑞士把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用一个项目的方式圈起来,请中国介入。他们对中医药非常的关注,认为中国经验很值得借鉴。中国援外医疗队已经带着金花清感赴伊拉克、莲花清瘟赴意大利。美国、日本、韩国一些医院诊所已经询问捐助中成药的意向。我们愿意与世界分享经验,但是他们政府接受中药恐怕还是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也通过在海外的‘中医孔子学院’,介绍中医抗疫成绩,扩大影响。”

  张伯礼说,中医走向国际,一看需求,二靠标准,一定是标准先行,而科技是基础,要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样走出去,中医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方舱医院实现了“三个转变”

  张伯礼介绍:方舱医院是王辰院士的建议,中央指导组决策,武汉市各级政府支持,全国医护人员驰援的产物。是这次抗疫战中的一个创举,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进一步总结经验,规范它的建设标准、设施配置、运行模式,纳入国家应急救治防控体系。中医承包江夏方舱医院也总结了很好的经验。感受最深的是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是医护人员的角色转变。以前在医院里主要是看病,到了方舱医院,主要是服务。因为病人来了以后普遍存在着恐惧焦虑无助感。让病人先安下心来,感到医院的温暖成了要务,所以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把服务摆在第一位,关心、抚慰病人,给他们家的温暖。江夏方舱用布帘子给患者隔出一个私人空间,保护隐私;患者过生日,给他开个生日party;病区里设有励志的格言墙:组织练习太极操、八段锦,选举“三好”舱友等等。总之,方舱像个大家庭,让患者感到贴心暖心,积极配合治疗。到后来,甚至有的患者不愿意出舱,说“我就在这里住着隔离吧,这里太好了”。

  第二,是患者的角色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被动治疗,而是主动参与方舱的治疗、管理。比如患者吃的药,原来都是护士给发,后来有的患者主动轮值领药发给大家。他们还帮助打扫病区的卫生、清理垃圾,主动组织活动,医患关系非常融洽。

  第三,是管理方式转变。我们在患者中建立党小组,把党员都发动起来了。中国革命成功之处是支部建在连上,我们把党组织建在方舱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管理创新。

  张伯礼说,任何时候党都是核心,党员都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给中医一块阵地,我就给你演出一台好戏!

  谈到目前的疫情走势,记者们都称赞张伯礼院士预测最准。张伯礼笑道:“原来我说3月中旬,湖北省除了武汉以外会清零,结果3月6号就清零了。原来预测武汉到3月底能够清零,从现在看已经是个位数了,清零应该很快了。如此看来我还是有点保守了。总之,形势还是挺乐观的。但我还是要强调,武汉到了最后关头,一定要再咬牙坚持一下,按总书记说的‘慎终如始’。我相信,抗‘疫’战最后胜利的时刻为期不远了。”

  张伯礼介绍,现在中医团队有一部分在驿站隔离点门诊,其他都在休整。我们一切行动听指挥,随时准备再上新战场。记者见面会最后,张伯礼院士意味深长地说:“我已古稀之年,可能赶不上下次大疫了——当然最好不要再有疫情。希望以后再有疫情的时候,能让中医整建制去承包定点医院,按照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能很快会总结出经验,效果会更好。给中医一块阵地,我就给你演出一台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