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时57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然而,天津的初雷并不在惊蛰节气前后出现。根据往年各地初雷日期统计,天津的第一声雷响或许要等到4月中旬。

  

  惊蛰这天听不到春雷也不必遗憾因为再过半个月春分将至天文学意义上的北半球之春
才会正式来临。

  

  尚未春回大地天津许多地方的迎春花却已按捺不住脚步,发芽、展叶、开花迫切地把春的气息带给大家。

  

  气候转暖,大批候鸟陆续迁徙,飞临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几日津城天空一片湛蓝

  虽有冷空气带来的气温波动

  但依旧挡不住升温的脚步

  

  惊蛰天气,受大风影响,气温回升乏力。今天云量逐渐增多,明天多云转阴,傍晚以后北部率先出现降雨。降雨主要集中在明日的前半夜。每年3月初都是冬春交替最频繁时段,冷空气多、风大、气温变化快。因此提醒大家千万注意保暖,多喝水、不熬夜、作息规律,预防感冒是这个时期的重中之重!

  具体天气

  今天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

  南风到西南风3-4级转4-5级,12到3度。

  3月6日 星期五

  白天:多云转阴

  夜间:阴有小雨

  微风,13到4度。

  3月7日 星期六

  白天到夜间:阴转晴

  北风3-4级转微风,11到2度。

  3月8日 星期日

  白天到夜间:晴转多云

  微风,11到2度。

  惊蛰

  意味着春雷乍动

  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这是一个充满动感的节气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二候仓庚(黄鹂)鸣

  满地落红花不扫

  黄鹂枝上语绵蛮

  

  三候鹰化为鸠

  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

  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

  

  惊蛰三候有代表的花信

  “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三花一开

  到处都是春天的声响

  惊蛰习俗

  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此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相对干燥,人容易口干舌燥,饮食上可以选择多汁性寒味甘、有润肺滋阴功效的梨。但梨性质含量,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则不宜食用生梨。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打小人”驱蛰虫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品读惊蛰

  惊蛰时节

  春雨唤春雷。第一声春雷往往也是在睡梦中若有若无,朦胧听到的。雷声逶迤,轰轰阗阗(音“填”),春雷挟翠绿的雨丝令万物苏醒:蚯蚓伸开僵蜷了一冬的躯体,土壤就疏通了;蚁王钻出蚁穴试探一下,蚁群就鱼贯而出了;蛙们也挤出了石丛,懒散蹒跚在春雨里。春情弥漫,花草树木因此而竞艳争春,仲春二月由此才有姹紫嫣红,最美的色调。 

  第一声春雷响过,桃就要绽蕾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红一出,春光便都被它占尽。桃花的意境,最耐咀嚼的是杜牧的“一岭桃花红锦黦(音‘越’)”——满山都被夭红染透,风吹如红锦要飘飞。杜甫说:“点注桃花舒小红”。那桃腮是经青葱雨脚的点注,才在星靥中含了几分醉态,变成更娇嗔的酡红。

  杏、桃、李竞开后,春就过去了一半。此时,春风过柳如丝绿,待燕子归栖风紧,就该春分时节了。

  节选自《四季小品·惊蛰时节》/ 朱伟 著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节选自《春》/ 朱自清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迭迭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节选自《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观田家

  韦应物(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仲春郊外

  王勃(唐)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杜牧(唐)

  暖云如粉草如茵,

  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

  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

  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

  苦吟林下拂诗尘。

  

  秦楼月·浮云集

  范成大(宋)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惊蛰养生

  今日惊蛰,惊蛰意为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这个时期虽然天气转暖,但是“倒春寒”不时袭来,而且是流行性感冒高发的季节,如何调整好身体的功能,抵御疾病呢?惊蛰养生大不同,记住这1条经络+2个穴位+3个果蔬+4道药膳。

  
一条经络

  早晨5点至7点气血流注大肠经,所以起床后我们最好喝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如果你没有时间准备,清水也可以,但是一定记住:要喝温水哦。

  喝完水后,不妨敲敲“大肠经”,大肠位于手臂外侧,从食指的外侧一直向上敲起,到肩膀的位置。每天晨起拍个几分钟,既通便,又排毒。

  

  
二个穴位

  天枢穴、上巨虚穴。天枢穴在肚脐向两侧各旁开三个手指,上巨虚穴在外膝眼向下六寸(足三里向下四个手指)。手握拳轻拍天枢穴五分钟,再拍打上巨虚五分钟。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经常拍打天枢穴、上巨虚穴可以治疗便秘、腹胀、腹泻等肠胃疾病。

  
  

  
三个果蔬

  熟香蕉、红薯和苹果。熟透了的香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糖分,具有很好的润肠通便功能,生的倒有相反的效果。红薯能滑肠通便,健胃益气,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在肠中吸收水分增大粪便的体积,引起通便的作用。苹果能使大便变得松软,便于排泄。

  

  
四道药膳

  银耳鹑蛋汤(老人防病)银耳是一味滋补良方,滋润而不腻滞,能够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养阴清热,对惊蛰时期老年人的旧病复发具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银耳中还富含天然特性胶质,老年人常吃,可使皮肤干燥有一定的缓解。另外,鹌鹑蛋有补气的作用。推荐一款银耳鹌鹑蛋汤,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

  百合杏仁粥(止咳安神)春季生发,许多冬天隐匿起来的肺病也开始发威了,在办公室内经常听到“咳咳”的干咳声。到了晚上咳嗽更严重,不但自己睡不好还影响家人。建议大家每天喝碗百合杏仁粥,百合具有补中益气、温肺止咳的功能,杏仁归肺经、脾经,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白菊花泡茶(干燥上火)惊蛰前后容易上火,有的人牙肿了,有的人张了小疙瘩,还有些人开始便秘。这个时节如果喝茶的话最适宜喝花茶,花茶中又以菊花为好,而在菊花中还要以白菊花为最佳。在古书中就有记载:“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泡冲白菊花茶,代替水来喝,可以起到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

  葱白萝卜饮(预防感冒)惊蛰时期是流行病感冒高发的时期,平时可以熬点葱白萝卜汤喝,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取大葱的葱白,将其切成段后和萝卜片一起用大火煮开,也可以先将白粥熬好,然后再加入葱白焖煮一会即可。感觉鼻塞、嗓子不舒服时可以食用一些,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春风来袭、桃花盛开

  春天的脚步说来就来

  万物虽已复苏

  还请按捺出门赏春的心情

  待到疫情全面消除之时

  让我们一起共赴春天的约会

  

  待到春雷回响时

  愿你如惊蛰天一样

  朝气蓬勃!

  综合 | 新华网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CCTV4 北京日报 北京早知道 健康时报 天津气象 滨海发布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