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性,全部阴性,又是阴性。一周后,随着第三批核酸检测结果陆续出炉,中北镇重点防范区内不少人橙码转为绿码——我们似乎可以隐约感觉到,这一小波源于“绍兴返津”人员的“中北镇疫情”,应该就这样“过去了”……万千人的坚强付出,一切平稳而有序。

  当然,还远没到说胜利的时候,却也不妨碍我们在病例新增一周过后,静下心来复复盘。当世界疫情依旧汹涌的时候,病毒不会绕着天津走,这样“偶有微澜”确实很正常——在2021年12月21日清晨这例确诊病例(本土第148例)之前,津城最后一例本土确诊是2020年12月6日(本土第147例),而之前最后一例本土病例出院则是在2020年12月28日(本土第143例出院)。连续358天“0”,津城本土疫情动态清零,距一年只差一周。

  迅速控制,精细流调,精准施策。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小区几个楼,菜市场,奶站;迅速撑起来的临时检测点,各处抽调火速赶到通宵达旦的检测人员,默默无闻却又事无巨细奔前忙后的民警和社区工作者,乃至高度配合在寒风中排队等待一次次检测的你我,不得不在幼儿园过夜的3岁萌娃,苦劝志愿者去吃一下他准备的“羊蝎子”的隔离群众……

  这是上下同心铸就的、经得起考验的“天津抗疫钢铁防线”!

  这也是我们这么快就能感到“基本安心”的、由无数个细胞撑起的“信心与理由”!

  一个个温馨、温情、温暖的故事,在最冷的津冬涌动,给你我最朴素却最真实的感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这一小波疫情中,我们可能有4个“不应该”——

  我们不该“自以为是”地认为“应该没事”。

  从菜市场、小吃街,开车到南开华苑的奶站——翻看这一例本土病例的行动轨迹,在其“居家隔离”期间,这两点确实引来不少人的关注与吐槽。但从他快速地开车从浙江绍兴返回,又提示部分家人分开居住,然后向社区报备,并按规定到相关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大部分时间里不怎么出门……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他是知道自己存在感染可能的。但还是“自以为一定不是”,“疏忽”外出,长时间到访家附近的菜市场和小吃街,并且开车到了另外一个区的“奶站”。

  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在确诊之后,这两个轨迹成了几万人为之忙碌的关键,成了津城上千万人瞩目的焦点。“如果菜市场再查出来阳性怎么办?要知道绍兴疫情的当地传播就是菜市场……”“一个奶站关系看似不大,多少人去过?华苑这样全市有名的住宅小区有多少人住这周围?幼儿园的检测怎么进行?是否需要隔离?怎么处置?”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看,还好,还好。

  他应该不是故意的。但更想说的是,如果换位思考——我们,就是你我,扪心自问,如果到了需要居家隔离的时候,能百分之百做到模范遵守抗疫规定,不给“意外”留丝毫空间吗?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妨在这个可能犯过的“错”前面,加上这样一个主语:我们。但愿同样的事轮到“我们”头上时,不会重蹈覆辙。

  我们不该因“关心则乱”而制造或传播谣言。

  还记得21日下午到22日下午的这段时间,您从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看到了多少言之凿凿的“天津某某地方又有确诊”的消息了吗?例如河西某职专,例如红桥区某小学。甚至有人在转发时,挂上了桃色相关的话题,以期求更爆炸,树立自己更“灵通”的形象。

  结果怎么样?上述两则典型的造谣者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处罚。

  我们善意地相信,您是因为关心,关心自己的孩子、家人、友朋,您的本心不是想“传播谣言”。但不能一味“关心则乱”,有些消息您能否有一些甄别?是的,很多时候进行必要的隔离管控、检测等措施,是为了大家的健康,但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听一就传十”,不能对有些“捕风捉影”都算不上的消息言之凿凿。能不能在询问有关信息的时候避免简单截图,多用“疑问句”而非“肯定句”?

  马上就两年了,天津在疫情信息的发布方面,您还没有信心?及时准确公开、事无不可对人言,该有消息有消息,该有发布会有发布会——连“检出两支阳性雪糕”这样的信息,咱天津都进行了最完整公开的全发布,一直追到涉外奶粉,您还用担心有所“欺瞒”?

  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您,会给您的家人朋友,更真实可靠的保护。当然,这也对我们所有报道疫情的新闻工作者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您共勉,努力做得更好。

  我们可能低估了抗疫难度,不该在“新增本土”才想起他们。

  快两年了,不容易。

  真不容易!

  长期在抗疫指挥部工作,所以知道很多人已经很长很长时间了,在重复着同样危险的工作。红区、隔离,再进红区;处置涉疫问题比如机场海关,比如冷链,集中上班集中居住,然后分开隔离,短暂休息再成“套中人”;社区防控,对来自中风险地区、高风险地区人员的管理,电话流调,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服务……

  您知道内地首例“奥密克戎”在津排查发现,您不知道如果这个“全程封闭管理”出现了哪怕一点点“罅隙”就可能会是怎样的“灾难”?您看得到“福尔摩斯颖”在全国各涉疫地点奔走、调查的新闻,您可能看不到她在疫区四处奔走回津后隔离,然后再上战场的疲惫……您看到了“中北镇疫情”之后,疾控人员的通宵工作,您看不到的是在此前的两个夜晚,他们中的好多人已经因为河西、宁河出现的两次“涉疫误报警”而连续40多个小时几乎没怎么休息……

  前不久参加一个单位的内部探讨,在谈及医疗卫生系统2021年有什么大事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起“抗疫”——因为出色的成果,可能让我们很多时候忽略了是谁在默默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所以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地尊重——尊重和理解,是他们在已经超长期、超负荷工作后,最好的精神动力。感谢有你,感谢所有在没有本土疫情时,也依然在为之辛勤付出的人!

  我们不该低估所有人在“疫情”面前的成长与坚持。

  是的,快两年了,所有人都不容易。

  包括你我。

  一次次疫情,与国外相比,我们能清晰可见的,是疫苗接种带来的“防火墙”。我们不该低估的,是我们在“疫情”面前良好习惯的养成、精神的成长和淬炼。

  所以在临近春节时,格外留意一个个地方是否能做到本土疫情“动态清零”,留意一个个城市会是怎样的“出入政策”,就像很多人在想着能不能回到2019,过一个相对正常的春节……

  所以在“疫情”面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却又义无反顾地成为了“志愿者”。

  所以每一次疫情报道,都很认真地阅读每一位读者的每一条留言,每一次都能收获最真挚地感动,也能从点滴中看到大家的“坚持与成长”。这份成长,与年龄无关。

  比如“我就是封控楼的租户,突如其来的疫情,迅速的部署真的令人很感动。也不知道能做什么,再去做核酸的时候问了问相关人员有没有志愿者的工作可以干干。工作人员说您的配合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真的很感动,也很想尽一份力,情况复杂只能听从安排做最好的支持。真的很心疼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所有忙碌的人,你们辛苦了!”

  比如“我在另一个微信群里,见证了一位宝妈从焦虑不安,到看到视频的些许放心,再到第二天孩子开开心心回到家时的惊喜。疫情管控下,感谢每一个老师、家长、小朋友的配合,让人感动”

  没有一场疫情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所以,没嘛!就跟“新冠”死磕到底!

  必胜的,是每一个在疫情面前,更加强大的我们自己!617岁的天津,必将更加灿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