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阁庄村皇冠梨丰收。 本报记者 曹彤摄 

  天津北方网讯:9月,果实成熟。

  沿着津涞公路西行,穿过独流减河桥,到了徐良路上。路边有指示牌,前面就是静海区良王庄乡罗阁庄村的千亩梨园。现在,正是梨子熟了的时候,很多市民驱车数十公里,来果园品尝和采摘。

  梨果生产是罗阁庄村的主导产业,并在当地形成了品牌效应,现种植梨树2800多亩。全村480户,现有人口1370余人。家家户户都种植梨树,品种也丰富多样,每亩梨园一年能为村民带来5000多元的收入。依靠梨树种植,罗阁庄村村民富裕了起来。

  因地制宜找准发展之路

  临近中午,种植大户王树奇仍在梨园守候,他在等待着商贩前来采购。正值皇冠梨上市的时期,不少商贩已提前几天和他约好,到他的梨园现场选购。这正是一些商贩的揽货手法。通过到罗阁庄原产地直采,能采购到质量好的梨,进而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我的皇冠梨,果实饱满,皮薄脆甜,特别可口。在批发市场,商贩都认我们罗阁庄村的梨。只有我们罗阁庄村的梨卖完以后,外地的梨才敢进场销售。”70岁的王树奇这样说。

  在王树奇的仓库里,一箱箱的皇冠梨码放整齐,等待挑选。仓库边上,就是王树奇的200亩梨园。这片梨园,共有400亩,他承包了一半。“现在,我的果园里有近20个品种,新品种有10多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新梨7号、皇冠、雪花香等。”王树奇介绍,“现在成熟的是皇冠, 9月中下旬,上市的是红香酥和玉露香等新品种。”

  1995年起,他承包了村里200亩梨园,自此以后,他常年吃住在梨园,与梨树为伴,一晃已经过去25年了。起初,梨的产量不高,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种植,积极学习果树栽培技术,产量不断提高。现在,他的梨园每年产量达到40万公斤,年纯利润在20万元以上。

  “罗阁庄村土地属于沙地,富含硼钾等微量元素,适合果树种植,尤其是梨树种植。”罗阁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学立说。

  罗阁庄村在选择致富道路上,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率先保护梨树,优先推广新品种。于是,梨树种植这一特色发展之路在罗阁庄村稳定下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018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罗阁庄村成立了梨树种植协会,邀请天津市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科研专家前来授课,提升村民果树栽培技术,还注册了梨的商标“良王普丰”。

  村“老支书”王树奇和其他种植大户试种和推广的新品种,产量高、口感好,很受城市居民欢迎,每亩效益翻倍。愿意种植梨树的村民越来越多,罗阁庄村梨树种植规模达到了2800多亩。

  秦学立说:“归根结底,发展梨园在罗阁庄村是正确的道路,因为它是因地制宜的,符合科学规律的。”

  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一样

  入村,一条宽阔笔直的水泥路在脚下铺开,两旁种上了国槐、海棠等景观树,延伸数百米。村民的住宅整齐地排列,一些村民的门口种上了石榴、柿子等果树。这对于梨树特色村来说,增添了秋季收获的喜悦和情趣。全村道路清整绿化,墙面也粉刷了,实现全域化清洁。

  走进村民朱万森家中,老两口儿非常热情地介绍着房屋的布局。坐北朝南的是三间正房,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对面还有三间,被用作了卫生间和厨房。夏天,为了防止蚊虫,院子上方设置了一层拱形网罩。整个院子宽敞又规整,他说:“全村住宅差不多都这样,一样的布局,家家户户都住得敞亮。”

  除了住得宽敞,生活也方便起来。2018年底,村里通上了管道燃气,做饭、取暖、热水器沐浴都方便了。自来水入户,厕所也改造了,用上了抽水马桶。下水道通到家家户户,生活污水排到处理站集中处理。“现在,我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条件一样了。”朱万森这样说。

  朱万森家承包了10亩地,流转出去的8亩地和自有的2亩地都种上了梨树,从去年开始进入收获期。女儿已到城区工作和定居,家中只剩下他们老两口儿和90多岁的老母亲。他对记者说:“梨树的收入足够我们生活,现在的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在这个不大的村庄,聚集了4家超市,村民购买粮油蔬菜都很便捷。这得益于道路的硬化,大型运输车辆也能进来。朱万森家门口的道路有4米宽,出入小型轿车很方便。再往外是里巷,有11米宽;村里的主干道有17米宽。村里50岁以下的村民,有条件的都去学了驾照,买上了轿车。

  “梨二代”返乡 梨园后继有人

  在王树奇的梨园,一名年轻女性在忙上忙下,她就是王树奇的女儿王红蕊。在父亲和商贩现场交谈时,她还在不断通过手机接单。在微信群里,有市民发来语音信息,询问梨的品种和价格,她都耐心地一一回复。除了微信推广,她还在经营着淘宝网店,向消费者销售刚上市的新梨。

  而一个半月前,她还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在市里的写字楼里上班。7月初,由于所在单位和另一家金融机构合并,她的工作有了很大变化,她决定辞职。领到离职证明的第二天,她就返回老家,到了父亲身边。赶上梨子上市的季节,父亲每天忙着销售,她决定帮一帮父亲。

  于是,她帮父亲注册了淘宝网店,也通过微信群和社区配送进行销售。现在,很多网上的消费者会要求她拍一段梨园和梨树的视频,于是,她每天泡在梨园,不断拍视频,在线回复消费者的咨询。一个月来,她已通过这些新渠道销售出2500多公斤梨。能用新技能帮助父亲卖梨,她感到非常欣慰:“我决定彻底返乡,在梨园扎根,和父亲一起经营。”

  王红蕊已适应了忙碌的新生活,她说:“相对于以前,我现在每天累一点、晒得黑一点,但是我觉得更有前途。当梨成熟的时候,摘下一颗品尝,真的是甜在嘴里头,又甜在心里头。”

  很多村子年轻人不愿下地,不懂农业技术,导致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不足,罗阁庄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看到王红蕊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秦学立十分高兴。他认为,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说明了坚持梨种植产业的道路是对的,还能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活力,也解决了罗阁庄村千亩梨园后继无人的问题。

  秦学立告诉记者,罗阁庄村将以千亩梨园为核心,寻找旅游开发合作伙伴,将千亩梨园打造成文化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乡村民宿,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发展有路径,生活有盼头,罗阁庄村村民的日子会越过越甜。(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