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津渡遗址公园](http://n.sinaimg.cn/tj/transform/611/w400h211/20200615/443e-iuzasxs3359084.jpg)
![](http://n.sinaimg.cn/tj/transform/667/w400h267/20200615/c11a-iuzasxs3362627.jpg)
天津,作为地名,其来源历来有多种说法:包括“星河”说、“缘河”说、“关口”说、“桥梁”说、“赐名”说,其中“赐名”说流行最广。
明嘉靖《重修天津三官庙记》石碑载: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南下争夺皇位,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曰天津。《天津卫志·序》:“明永乐(朱棣)渡此,因赐嘉名。”意为:“天津”系以“天子经由之渡口”为名。
日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彭雪开教授发表长篇论文《天津地名源流考》(刊于《中国地名》2019年第10期),认为天津“赐名”说值得商榷。
“天子津渡”说站不住脚
首先,朱棣率军在直沽渡河南下夺取皇权时,他的身份是“燕王”,而非“天子”,所谓“天子津渡”之说站不住脚。燕王渡直沽,历经四年之后才称“天子”。在起兵“靖难”之时,燕王与建文帝仍是君臣关系,在“渡直沽”后,燕王即把直沽浮桥命名为“天子津渡”犯大忌,因而绝无此举。即便朱棣“即皇帝位”后,也不可能亲自用“天子津渡”之意来命名“天津”,恐为后人诟病。
第二条理由:据《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载:建文二年(1400)冬十月,燕王率部在直沽渡河,一鼓作气攻陷德州后,即将直沽浮桥拆除,并将“直沽之舟”移至长芦河上架浮桥。在燕军渡河后,又将其拆除,遂将攻破沧州城的军用物资,用船运至北平(今北京市)。由此推知,所谓“直沽浮桥”,在燕王看来不过是临时架设的一座军事舟桥而已,并无特别之处,也不会亲自为其命名为“天子津渡”。彭雪开认为,天津得名与主持建造天津卫城的两位朝廷命臣——漕运总兵官陈瑄和工部左侍郎张思恭有密切的关系。
借“天津河”命“天津”
《明史·列传第四十一·陈瑄》载:“永乐元年命(陈)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另据《太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等史籍所载:陈瑄(1365-1433),历任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起任漕运总兵官,主持南北漕运事务三十年。对与漕运密切相关的“天津河”的古今状况十分了解。据《金史·河渠志》载:泰和六年(1206),设通济河、天津河巡河官,为七品,其管理河段在今天津武清区内。直至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天津河才废弃不用。永乐元年(1403)陈瑄任漕运总兵官,在直沽筑建国家级粮仓——百万仓。转年(1404)为保卫京师粮仓及漕运,上报朝廷于直沽筹划筑城,借原有“天津河”之名,命为“天津”,当属就地取材的移借地名。
天津得名源于朝廷命官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之十二下》:永乐二年(1404),张思恭受命“督修天津卫城”。有些史籍记载,“工部尚书黄福”与陈瑄一起主持修筑天津卫城。但在永乐三年(1405)之前,黄福一直在南京任职。从明永乐三年(1405)四月到第二年正月,在这近九个月间,黄福在北京任职。因此,黄福本人不可能直接参与天津卫城建设。另外,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总管,还负责北京及辽东的漕运,并派兵驻守天津卫,保障粮仓安全,自然不能全心投入天津卫城的建设。所以,全程督修天津卫城的实际主持者、指挥者就是工部左侍郎张思恭。
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听从平江伯陈瑄及工部左侍郎张思恭的建议,决定设置“天津卫”,并始终关心天津卫在“军卫屯守”“置仓储粮”“转运北京”等方面的动态。直至次年(1405),天津卫城才告建成。故《明一统志》等载:永乐二年(1404)建城,是指开工时间;杨荣《文敏集》等记为永乐三年(1405),是指天津卫建城大体完成时间。从这个侧面分析:天津命名方案系由主持卫城建设的陈瑄和张思恭提出的,而朱棣只是决策的批准者。
天津得名于“天河渡口”
“天津河”与“天津卫”——这两个历史地名,都与《楚辞·离骚》有密切的文化渊源。“朝发韧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驰骋神奇想象,为探求真理而在九天之上遨游,意为:我早晨从东方的银河出发,傍晚就抵达西方的尽头。楚辞注曰:“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即天津是天界东边箕星和斗星之间的天河。由此可知:天津得名理据即天河渡口。
综上所述,明永乐元年(1403),由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借原有“天津河”之名,将直沽旧地命名为“天津”。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由永乐帝朱棣议定为天津卫,并同意筑“天津卫城”。永乐三年(1405)建成天津卫及天津左卫;永乐四年(1406)又置天津右卫。自此后,天津地区历有“道”“州”“府”“县”“特别市”“市”“中央直辖市”等行政区划名称,但“天津”之名,始定即终不改也。
彭雪开教授上述观点与天津学者吴裕成“别把天津的名称来源单一化”的主张基本一致。吴裕成认为:“今人更何必落旧时窠臼,不妨放眼,立体多维地看待天津名称的由来。就说紫微垣与天津九星传说,以人间情状命名星宇的一段故事,又反馈于大地,成为给天津地名带来璀璨星光的美谈,甚至还隐含着京津间方位关系,是何等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