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提到元宵节,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元宵,那么你知道老天津人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吗?有哪些习俗保留至今,又有哪些习俗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呢?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来历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说是汉文帝时为“平吕”而设。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陈平扫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因为汉文帝登基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纪念,因此刘恒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以后每到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因为那时人们把正月还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节”。到后来,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定为重大的节日。
在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煮元宵、炸元宵、包素馅饺子
按天津人的习俗,正月十五这一天,煮元宵、炸元宵、包素馅饺子。过去,天津的元宵主要有江米和高粱两种。茶食店售卖的多为江米元宵,馅多种多样,称“什锦元宵”。小贩和一般市民之家多用高粱面包糖馅制成,现在已经绝迹了。
旧时,鸟市和东马路上都有出售熟元宵的小铺,鸟市还有一家卖炸元宵的小铺,师傅不停地用笊篱从滚油中捞起已经变色的元宵,用手勺将元宵外面的硬壳敲裂,放入油锅继续油炸,一是防止元宵爆裂把人烫伤,二是放回油中元宵可以继续胀个。那些日子,这些小铺门前总有人排着长队等座。
马三立说过:洋人纳闷极了,把汤圆带回去,用高倍放大镜、解剖刀研究一番,就是弄不明白,圆溜溜的天衣无缝,那馅儿是怎么弄进去的!首先得有吃米粉的历史,其次得有水煮和包馅儿的经验。中国人引进白面才发明了饺子,先前发明不了,因为面里的蛋白质遇沸水则凝固,而米粉下水就散了。推想“粉果”的汤圆只能在饺子的基础上摸索出来:外层的黏糯米遇沸水而糊化,保护米粉不散。
去估衣街看“盒子灯”
陈汝明 绘
民国时期,天津卫的元宵节活动围绕着一个“闹”字展开。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三天,城厢内外、民宅铺户、商号门前要张灯结彩,燃放烟花。
尤其在估衣街、宫南宫北大街等商业旺地,整条街都被各色彩灯、花串装饰一新。各家商户门前更是争奇斗艳,豪华的宫灯和走马灯令行人目不暇接。谦祥益和瑞蚨祥等大商户的门前用杉篙搭起高高的门架,专门请高手定制的五彩“盒子灯”吊在门架上,像巨大的蒸笼,专等正月十五夜间点燃。
搭上席棚打元宵
旧时,元宵节前两天,毛贾伙巷的盛兰斋门前就搭上了席棚,里面一溜摆上四个笸箩打元宵。一品香、四远香、北马路的祥德斋也都摆开架势打元宵。那时,没有电动汤圆机,打元宵全凭人工滚笸箩。膀大腰圆的年轻小伙子一人一个装有江米面的笸箩,架在两根白蜡杆做的滑道上快速推拉,让浸过水的馅料在笸箩里来回滚,馅料越滚越大,一般浸水三遍就能成个,筛出装盒了。
争(蒸)财神
过去天津灯节前还要做刺猬老鼠等蒸食,还有一些细讲究:正月十四做好,刺猬头冲外,意为招财;正月十五刺猬头冲里,意为进宝。
现在很多年轻的主妇在蒸馒头的时候,也会顺便蒸点小面刺猬和小面老鼠,蒸时先捏出形状,再剪出鼻子、耳朵、嘴巴、爪子、尾巴以及刺猬身上的刺,最后用豆类点出眼睛,老鼠用绿豆,刺猬用红豆。有的主妇还要在刺猬、老鼠背上放一个面制的小元宝以图喜庆之意。
按天津“老例儿”,这些小面刺猬和小面老鼠应该是“正月十四争(蒸)财神”时才做的。为嘛刺猬和老鼠成了招财进宝的象征呢?原来因为此类仓鼠有挖洞藏食的习性,老百姓都认为此举是积财的表现。而且一般只有丰年才会出现老鼠,灾年人都吃不饱,更不用说老鼠了。所以小刺猬小老鼠就意味着家有余粮,背上再放个面制的小元宝,图个把金元宝驮回家的好彩头。
今年元宵节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即明天(2月9日)最圆。巧合的是,本年度第一场“超级月亮”也将于正月十六现身天宇。届时,如果天气晴好,大家可以欣赏到一轮“超级元宵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赏月的情结
尤其是象征着“团圆”“圆满”的圆月
更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载体
“超级月亮”合体“元宵月”
更是为赏月平添了情趣
吃着元宵赏着圆月、花灯
就是天津人正月十五最美好的生活啦!
不过别觉得广播君啰嗦
过节虽好
但咱还是能宅则宅
在家里赏月也是极好的!
最后
广播君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