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就能看残运会、特奥会,这可是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残疾人体育盛会;

  再也不用排长队换乘车票,“刷脸”就能乘地铁;

  一部手机,下载一个软件,就能获知全市所有的无障碍设施;

  ……

  近一段时间,围绕“残疾人”的好消息不断,这也是我市用“惠残工程”编织残疾人“幸福网”的一个缩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天津也在用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兑现“决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的庄严承诺。

  普惠特惠政策措施托底补短

  “再也不会因为囊中羞涩愧对孩子”

  贫困是残疾人面临的最大困境,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是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础。

  与丈夫离异、听力一级残疾的张红兰,回想走过的路,有艰辛,也有幸福。因为身体缺陷,张红兰没能有一份可以依靠的工作。离婚后,带着女儿,毫无经济来源的张红兰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就在她为了生计发愁时,有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

  得知张红兰的情况后,残联的工作人员忙前忙后为她申请下来了低保,还为她找了一份工作,虽然酬薪不高,但对于困难的家庭而言也是雪中送炭。张红兰说,她现在可以挺胸抬头面对生活,再也不会因为囊中羞涩愧对孩子。

  月月领低保金,孩子上学减免学费,还发放护理补贴,家里用水、用电,还有燃气都给补助,就连使用手机也给通讯消费补贴,“党和政府真是把关怀送到了残疾人的心坎上,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以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为主攻方向,我市坚持每年出台普惠特惠政策措施托底补短,让残疾人民生保障安全网愈加稳固。截至2018年底,全市57万残疾人中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共4.9万人,在发放低保金和低收入补贴的基础上,发放160元或3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同时,为13万余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2.88亿元;为6.2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用水、电、燃气补贴1436.2万元;为5.8万名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发放通讯信息消费补贴近2100万元;为5.5万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冬季取暖补贴2208.9万元;分别为13.1万名和2.45万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给予缴费补贴;为2496人发放大病救助4802.5万元;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217.8万元,完成了45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数字的背后,是舍得投入,要带领残疾人兄弟姐妹一同奔小康!

  多措并举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

  “我可以独立地享受生活了”

  全面小康,不只有物质的丰盈,更有生命的尊严。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更是残疾人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基石。

  “太好了,看东西不模糊了,眼前一片明亮。”在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低视力检查室,这样脱胎换骨般的惊喜场面反复不断地上演着。

  “我从小就患有高度近视,十几年前又患上了白内障,眼睛就像蒙了一层白雾,干什么都不方便,没人陪,根本就出不了门。跑了好多厂家,根本就没有适合我这么高度数的辅助器具,这回行了,在这里重获光明了。”年近60岁的张名启大爷说,为了看眼睛,没少跑医院,也没少花钱,可就是换不回“光明”, 听说有免费为贫困残疾人进行低视力验配的好事后,他就向街道申请,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申请受理的通知,“今后不用受眼睛的‘制约’寸步难行了,我可以独立地享受生活了。”

  告别了朦胧的世界,不愿摘去验光镜架的张大爷,迫不及待地向候诊的眼疾朋友分享自己心中的喜悦。与张大爷一样,怀揣着激动心情的还有一位家长,她的儿子去年高考,由一名“高中生”成功晋级为“大学生”。这是她不曾敢想象的事情,竟然奇迹般地发生了。

  两岁半时,徐立被确诊为自闭症,自此便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过程。到了入学年龄后,辗转几年,徐立才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发现徐立对绘画有很大兴趣,便安排了专业老师对他进行一对一教学,徐立的绘画技能与日俱增,绘画作品多次获奖,还成功地出版了绘本书刊。2017年暑假过后,他进入一所职专普通班上课,开始了融合教育的路程。不负众望,在和正常孩子一样参加高考后,徐立被一所大学成功录取。

  徐立的妈妈说:“不管考试结果如何,我们特教的孩子,我们自闭症孩子能从高考考场顺利走出来,真的太不容易了,这就是伟大的胜利。”

  无论是张大爷,还是徐立,都是我市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受益者。制定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方案、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健全以区域康复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福利机构、残疾人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提供功能训练、辅具适配、心理辅导等35项服务,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减免费用或是给予补贴的方式,不让一名残疾人错失最佳康复时机。目前,全市有康复需求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平均达到88.94%,辅助器具服务率达到84.53%。

  托养服务为残疾人家庭“减负”

  托养一人,解脱一家,温暖一片

  几乎每一个重度残疾人身后,都有一个身心疲惫的家庭,“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为这些家庭“减负”?

  杨梅是天津凤贺家政服务公司的一名员工,同时也是一名康复理疗师,如今,她每天都要走进残疾人家庭,为他们送去专业的护理服务,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脑出血落下后遗症的小伙子一直抬不起来的胳膊通过扎针灸,现在可以动了;常年卧床的马阿姨,因血液不通造成背部有硬块,通过一次次的按摩,硬块变小了。

  为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60 周岁以下未就业、未入学的智力、精神(病情稳定)残疾人和其他类别的重度残疾人(一、二级)均是托养服务的对象。托养服务的形式,采取“走进去、走出来”,由社会组织、服务机构上门进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或是通过日间照料、寄宿的形式,残疾人入住到服务机构。为了让残疾人享受得起专业的服务,我市还给予资金支持,最高补贴是每月400元,今年还将提高补贴标准。

  目前, 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 40627 人,其中,居家托养39792 人,运营托养机构 61 家;日间照料 48 家,托养592 人;寄宿机构 13 家,托养 243 人,累计发放托养补贴 5562万元。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深入人心,托养服务对象,不但得到生活照料,康复训练、职业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而且还缓解了家庭成员的负担,取得“托养一人,解脱一家,温暖一片”成效。

  “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他们与健康人一样有权享有生活中的一切,我们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着。”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雷颖君充满信心,坚定地说。

  残疾人民生保障网更密更牢、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更加浓厚……这一切,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找到了人生出彩的舞台:

  ──获得一技之长、找到稳定工作。全市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00余人次。全市共有7975家单位申报21718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比上年度分别增加8.67%和9.25%。

  ──勇敢寻梦,在文体领域超越自我。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促进)计划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的受益者──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的小朋友们登上了世界合唱比赛的舞台;杨博尊、尚光旭等一批天津籍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有的甚至成为了残奥会冠军。

  ──争当先进,赢得全社会尊重。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先进人物,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连续28年为残疾人办十件实事、民心工程项目里少不了为残疾人解难题,当一座城市将残疾人视为重点关爱对象,相信这座城市的温暖一定让残疾人在奔小康的路上,不仅不会掉队,还会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