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畔,一座座砖红色小楼星罗棋布,一项项创新成果在这里孕育。“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科技园发展把脉定向,让企业自主创新劲头更足。
截至2023年底,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近5年,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从2019年的12家增加到2023年的193家,年均复合增速超100%……主要指标实现高速增长的背后,是科技园积极链接创新资源,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天津持续发力,不断蓄积创新力量,抢占科技协同创新前沿阵地。
(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创新活力迸发 企业唱主角
园区发展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近年来,扎根科技园不断发展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管好”“种好”“卖好”。走进小型试验大棚,红红的西红柿下精准灌溉设备与科芯自主研发的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AIPA)系统连接。在这里,不仅有大数据分析科学指导农作物种植,还能预估产量和销售盈利,农户与采购方还搭建起了对接平台。
“我们30多名员工,有七成是研发人员,七成来自本地,不少北京员工还把家搬过来了。”跟随企业从北京落地天津的公司骨干——科芯商务部负责人张文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9年到2023年,科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数增至81个,企业营收从200万元增至5000万元……
“我们2019年来到天津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科芯董事长胡建龙说,5年来,企业在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中成长,到2025年,计划将智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升级为农业全产业链综合运营平台,让科技创新创造更多价值。
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日益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也吸引了众多行业头部企业落子科技园。2023年10月,峰成医药新研发中心项目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投入运营,在短短三四个月内,已启动4项发明专利的申报,其中1项已授权;公司的产品和研发服务已应用于多个创新药研发全过程及已上市重磅药品;客户已涵盖日本和欧美地区的国际大制药公司,以及中国创新药公司,目前已接到国内外成果转化订单约2000万元。
创新成果转化 织密服务网
连日来,由科技园打造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工地现场一片机械轰鸣。作为本市首个成规模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位于科技园核心地段的产业园瞄准零工业用地的短板,与天津经开区制造业聚集区、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高校、研发机构形成南北创新发展轴。
“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预计春节前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自持部分产业用房建设,今年第三季度项目整体完工并投入使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介绍,产业园建成后,将切实解决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产业化需求,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多的生产空间,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
围绕创新创业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特点,科技园着力完善各项综合配套服务,不断滋养着“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这一“带土移植”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创新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创新之火更旺 扬帆再远航
创新之火还能燃得更旺、更久。不久前,科技园有了一项新使命——打造滨城科创区核心区,即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载体平台作用,有效释放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
根据规划,滨海新区新北路、十三大街、洞庭路、十二大街、南海路与京津高速合围区域内包括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重点平台,都将纳入滨城科创区核心区,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园还将继续深化与北京合作模式创新,探索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朝阳区等区域合作,推动北京大科研装置及科技金融功能向科技园延伸。积极鼓励天津科技大学、辽宁石化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等打造优质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营造创新生态,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京津冀更多创新成果通过“一核”在滨海新区转化和产业化。
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出场景,五年来,科技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不断从这里涌现。科技园成为越来越多科创企业与人才的理想之地。牢记总书记嘱托,科技园将继续坚持“产业引领、协同共赢、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理念,发挥好天津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平台作用,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