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近年来,天津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

  天津正以产业链为关键抓手,夯实基础、串点成链。如今,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津”彩

  来源:1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吴黎明 邵香云 白佳丽 刘惟真

  新年伊始,站在天开西青园科创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共享会客厅,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向外俯瞰,24.79平方公里的天开西青园尽收眼底,一片生机勃勃。

  这是天开西青园科创服务中心内一景。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落户天开西青园的天津法莫西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中成绩亮眼。谈起眼下的发展,公司董事长田东奎底气十足:“这里产业链完备、高校云集,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这要得益于去年五月开园,定位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天津天开园的建设。作为天开园一核两翼之西翼拓展区,天开西青园已引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转化平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创新平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平台、京津冀合成生物学新药创制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新华国际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等六个重大创新平台,带动园区打造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近年来,天津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

  “链长制”高位推动、重点项目引育培优、主动服务解忧排难、产业集群协同发力……天津正以产业链为关键抓手,夯实基础、串点成链。如今,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津”彩。

  天开园一景。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链”上引育,“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走进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5GW高效组件智能制造基地,一个个机械臂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工作。旧订单赶制完成之后,新一年的订单生产正式开启。

  这是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景。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2021年,这家总部位于河北省的公司布局天津,正是看中了天津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完备,以及邻近港口、交通便利的优势。近年来,公司专注光伏智能制造,产品广泛用于发电、输电、供配电业务以及建设工程等领域。

  “天津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2023年,我们的产量比去年增长了47%。”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帅说,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将乘势而上,推进产业绿色升级。

  数据显示,2023年,天津集中签约制造业项目92个,总投资1171.5亿元。重点产业链吸引着优质企业的到来,已在“链”上的企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

  在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工作人员在检查零部件。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步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生产线上不见扎堆忙碌的工人们,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自动化的场景。零部件沿着头顶的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被有序传送至所需工序;先进设备与极少量人工协同作业下,几秒钟一台洗衣机即可完成下线。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以及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整个前工序车间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只需几名技术工人监测和维护设备运行。”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陈勇说。

  在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内,工作人员利用5G技术进行检验工作。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车间中央,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智慧“云图”将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下线数量、产品质量……各项数据指标一目了然,不仅能辅助员工进行技术决策,还能帮助上下游科学安排生产。

  “有了人工智能赋能,洗衣机生产效率翻了一番。”该公司总经理郝兴军说,工厂还在通过数字化应用的持续升级,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链”上企业自身不断升级的同时,也在赋能其他企业实现共赢。

  走进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卓朗科技园,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将大楼布置一新,迎接2024年的到来。十余年前,京津冀地区不少制造业企业都急需利用工业软件与数字化平台来提升生产质效、进行产业升级,但国外工业软件售价高、采购难。为填补这一空白,企业下定决心由此起步,将目光投向产业急需但门槛较高的工业软件领域。

  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家公司已发展为专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能否依靠数字科技向高效率、科学化转型是不少传统企业聚焦的关键。”该公司董事长张坤宇说。

  一组数据显示着这家公司过去几年的发展成效——帮助4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数采平台、AI平台和数字孪生平台,助力企业提升效率15%到30%;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帮助230多家铸造企业自动计算配料添加、减少合金消耗,使企业成本降低7%到22%……

  诸多在“链”企业的发展突破彰显着天津产业链向高端迈进的良好势头。天津市工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天津在“链”规上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8%,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车联网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9.7%、18.5%、17.2%,形成有力示范带动。

  工作人员在空客天津第二条总装线项目开工现场准备施工(2023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在重点产业链的“引力”下,2023年,空客A320第二条生产线、恒河碳五碳九、大船集团天津船舶制造基地项目、诺和诺德扩建等总投资974亿元的75个重点项目在天津签约落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培育253个。

  “天津着力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加速构建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产业生态,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

  1月4日,在天津市和平区南门外大街商圈北部片区城市更新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在进行焊接作业。当日,该项目重点工程泰达海信广场及泰达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链”上培优,成链成群又协同发力

  从通勤出行的简单代步工具,到引领低碳风潮的休闲健身“拍档”,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近年来重焕新机,用“小车轮”在天津跑出“加速度”。

  作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聚集了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配件企业80余家,仅2022年规上企业整车产量就达到了840多万辆。不久前,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静海自行车产业集群也成功入围。

  在天津飞鸽自行车的一处工厂内,工作人员在车间整理自行车零部件(2023年1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我们这儿以前就是一片大空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自行车产业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促进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中心主任刘君说。

  在刘君看来,自行车电动车在园区内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合力。“十多年前,产业园入驻了第一家自行车企业捷安特(天津)有限公司,后来陆续落户的上下游企业越来越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带动配套企业来到天津,一个产业集群就此崛起。”刘君回忆道。

  在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受访者供图)

  如今,产业园区已经聚集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捷安特(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等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八方(天津)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全福车业有限公司等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童车领域企业优贝(天津)自行车有限公司。

  轻工“链条”上,自行车电动车等传统优势集群不断聚集,而在数实融合与信息化浪潮下,数字货运等新赛道的吸引力也不断拓展。

  一边是发布需求的货主企业,一边是注册“接单”的货车司机……登上“荣程智运”平台,网络大数据为货主与承运人牵线搭桥,货源、车源信息一目了然。

  一辆氢能重卡从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加氢站驶出。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平台就像货运版本的‘线上打车软件’。”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形容道,将运输司机集中到平台上后,“智慧化派单”可以让远道而来的车辆满载而归,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2018年4月注册成立的“荣程智运”是荣程集团打造的网络货运平台。成立以来,“荣程智运”业务已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注册车辆17.2万辆,累计运量8200余万吨。

  这是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一景(2023年1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在政策助力下,天津已成为中国数字货运龙头企业的聚集区之一。来到数字货运平台发展的“高地”之一——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良好的产业生态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落户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天津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发挥平台化、数字化、网络化优势,以货运大数据服务物流企业降本增效,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2023年,公司在津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服务企业用户数、承运司机数创下新高。”天津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竺亮说。天津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天津已完成124家网络货运企业的行政许可,共整合社会车辆542万部,占全国营运载货汽车总量的46.2%。

  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协同发力。“目前,天津已累计培育7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认定‘信创谷’等32个市级产业主题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载体。”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任洪源说。

  1月12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工地,工作人员在固定厂房框架结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链上”服务,“保驾护航”又发力创新

  “链”上企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成长,背后是领导“挂帅”、高位协调的“链长制”工作机制,是主动服务与创新求变的精气神。

  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创新资源集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的“新高地”之一,拥有不少起步初创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着前期资金投入较高、缺乏融资渠道等诸多挑战,如何评估把控企业风险也是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

  坐落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的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医现代化诊疗设备和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代表之一。

  “之前企业靠自身渠道寻找融资难度相对更高,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杜建丽回忆道。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科技创新能力难以量化识别等问题,天津滨海高新区专门联合合作银行推出了金融产品“科创积分贷”,帮企业纾难解困。

  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董丽萍对此深有感触。为对科创型企业“精准画像”,相关部门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分级进行评估,以“百分制”的形式,从技术创新、成长经营、人才团队、金融征信四个维度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同时也设置了逆向指标,对企业在环保、安全、诚信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扣分和一票否决。“通过把积分作为授信的评价标准,让积分真正化为‘真金白银’,缓解企业科研投入的压力。”

  “通过‘科创积分贷’,我们很快就从工商银行获得了一笔利率较低的融资。”杜建丽说。

  企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惠企服务也有了“桥梁纽带”。

  在天津市宁河区,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创新搭建“暖企驿站”,通过这一平台定期与民营经济人士面对面座谈,及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堵心事”,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每半个月,当地政府的各级干部都会与企业代表在“驿站”面对面交流,让政策直达、民意直通。

  “该活动开展一年来,我们已经打造了21家‘暖企驿站’,截至目前共进行489次座谈,解决了646件企业反映的问题。通过政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民营企业家一致欢迎和好评,成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载体。”宁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崔永军说。

  崔永军说,结合企业目前的需求,宁河还在推动“暖企驿站”向线上发展,将进一步在政企、法企、银企、企企对接上,形成良好运行机制,推动“暖企云”线上平台建设功能更加完善,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加高效快捷的营商服务。

  为帮助企业在津更好展业,天津各部门也不断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由于业务需要,此前天津惠桥船务有限公司希望将营运的3艘船舶所有权从金融机构转移到公司名下。想到要办理大量手续,公司董事长吕向阳一度颇为头疼。

  “解除融资租赁并重新登记涉及的办理业务比较多,按以往流程,大部分证件从办理到批复需要7个工作日,整套流程办下来得需要三五十天。”吕向阳说,在此期间船舶证书不全无法营运、必须停航等待,有订单也没法接,只能干着急。

  在到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东疆海事局了解到了企业这一难题,立即着手对船舶登记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考虑到船舶营运期间证书不能离船,工作人员采用了材料预审、容缺后补、并联办理的方式,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反馈,企业所有手续可以同步申请、同步审核,极大压缩了审批时限,为航运企业节省营运成本。

  “在海事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仅用2天就拿到了全部登记证书,实现了业务‘无缝衔接’,船舶也没有因为办证而停运,为3艘船舶保住了超过十个运营航次,减少了上百万元的停运损失。”吕向阳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为广大群众、航运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海事政务服务,打造一扇港产城融合的海事政务服务特色窗口,为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东疆海事局副局长毛俊远说。

  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工信局紧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包联服务、入企服务,协调解决问题1384个;组织钢铁、汽车等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378场,服务企业8800家,形成成果673个……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12条不断延伸和壮大的产业链,正成为“天津制造”的重要引擎。

  “未来,我们还将重点推动一批在建、签约、储备项目,持续深入实施‘链长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创新,加快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尹继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