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布。“十四五”时期,天津将——
●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以“津城”、“滨城”为双核引领,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为拓展联动,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为生态屏障,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双核五区一带”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进南港工业区湿地二期、天津港保税区中港池北部岸线二期生态廊道、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海堤和南湾滨水区景观建设等一批整治修复工程。
●推动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国家海洋公园,推动北大港滨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发展定位
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支撑引领区
深入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化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引导海洋高端要素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集聚,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挥本市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
发挥天津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海上门户枢纽作用,对标世界一流港口,以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为引领,推进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加快建成航运基础设施完善、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齐备、资源配置能力突出的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
建设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依托天津海洋科教人才优势和先进制造业基础,加快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健全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海洋装备、海水淡化、海洋油气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形成以海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油气为核心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建设国家海洋文化交流先行区
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设施,加强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的宣传普及,扩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海文化、海洋贸易文化、海洋文物遗产等海洋文化交流合作,形成国家海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建设国家海洋绿色生态宜居示范区
深度融合京津冀大生态格局体系,依托河、海、湿地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蓝色海湾修复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以生态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营造美丽海岸、碧净海水、洁净海滩的亲海亲水生态空间,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宜居家园、绿色发展高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南港工业区
优化“双核五区一带”空间布局
立足“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以“津城”、“滨城”为双核引领,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为拓展联动,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为生态屏障,优化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双核五区一带”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天津港保税区
强化“双核”引领
“津城”核心支撑区
以“小白楼+远洋大厦”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南开环天南大知识创新集聚区为核心,打造总部经济和知识创新型服务经济集聚区。
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涉海金融服务、全域旅游、科技信息服务等,着力拓展港航信息、现代物流、航运服务、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吸引企业总部或区域中心落户。
发挥涉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聚集优势,加快创新研发和人才培育,为海洋装备、生物化工、信息服务等涉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滨城”核心发展区
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引育具有国家创新引领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建设完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凸显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地位。
积极搭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向循环的资源要素配置平台,加快国内国际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打造海洋经济综合服务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核心区。
天津港港区
推动“五区”联动
南港工业区
以石化和港口经济产业链为支撑,打造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国家级石化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石化物流、大宗散货和仓储物流等产业,加快推进渤化“两化”搬迁改造,建设国家级石化产品交易中心和港口石化物流基地。
天津港保税区
依托临港片区,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聚焦海水淡化、海洋装备等产业链延伸与拓展,集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高附加值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建设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海水淡化技术创新高地,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依托海港,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推动国际贸易、加工制造、保税物流、展示展销产业聚集。
天津港港区
充分发挥京津冀“出海口”作用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发展集装箱、滚装、邮轮运输。
整合天津市域港口资源,以东疆、北疆和南疆港区作为天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主要港口,大沽口、高沙岭和大港港区重点服务临港工业发展,为拓展运输功能以及部分货类转移提供空间,高沙岭港区是天津港未来集装箱增长的拓展区。
推动形成东疆港区高端多元发展,南疆、北疆港区优化提升发展,大沽口、高沙岭和大港港区港产联动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
积极推进向东向海发展战略,依托海洋科技园,重点发展海上油田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高端海洋装备研发生产水平,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形成中海油渤海区域研发总部,壮大海洋石油产业集群。
中新天津生态城
加快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以打造亲海旅游生态空间为目标,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文化体验、研学科普等,打造形成国家海洋旅游和文化产业高地。
依托中心渔港重点发展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休闲渔业等特色产业,打造北方冷链物流基地。
中新天津生态城
完善“一带”屏障
沿海蓝色生态休闲带
深入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推动实施“蓝色海湾”修复整治工程,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整治力度。
加强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生态湿地、南港工业区人工湿地、北大港湿地保护和修复。
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滨海生活旅游岸线,落地建设一批城水共融、人水相亲的标杆文旅项目,打造形成富有活力、生态宜居的蓝色生态休闲带。
临港经济区生态湿地公园
做强海洋旅游与文化产业
依托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与旅游资源,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以北部国际休闲湾、中部智慧未来湾及南部国际生态湾为重点,推进国际蓝色海湾建设,建成集滨海旅游度假、探奇体验、海洋科普、海洋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文旅融合产业带,实现城市气质、区域文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产城融合发展。
整合现有旅游产品,串联海洋特色景区,将影视动漫、艺术民俗、生态环保与亲海亲水相融合,打造都市海洋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国际邮轮母港基础优势,丰富邮轮旅游线路和岸上产品,完善东疆保税港区邮轮母港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推动集邮轮综合服务、休闲度假、购物居住于一体的邮轮港城建设,将天津建设成为北方国际邮轮旅游中心。
完善泰达航母主题公园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沽口炮台、大沽船坞遗址等共同打造国防教育旅游品牌。
完善并丰富国家海洋博物馆场馆功能,建设形成集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科学研究、交流传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发展盐田湿地文化旅游,探索以盐文化体验为核心的综合型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天津盐业特色旅游项目。
挖掘保护渔村文化资源,留住渔村“乡愁”。
串联步行廊道、亲海公园、生态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推广海洋生态旅游新模式。
依托中新天津生态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滨海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介,积极发展交通、食宿等旅游配套服务,吸引和促进滨海游客与邮轮乘客停留消费。
统筹做好产业规划布局,重点项目优先配置自然资源,强化配套设施建设,为滨海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海洋博物馆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深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实施,按照“一区一策”要求,加快岸线生态重建和湿地整治修复,积极推进南港工业区湿地二期、天津港保税区中港池北部岸线二期生态廊道、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海堤和南湾滨水区景观建设等一批整治修复工程。
做好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推动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国家海洋公园,推动北大港滨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方针,做好滨海湿地保护修复。
优化调整海洋生态红线区,将永定新河入海口滨海湿地、汉沽八卦滩湿地、大神堂近岸海域等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补划入海洋生态红线。
加强海洋类型保护地规范化建设。
加强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天津市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办法。
北大港滨海湿地
来源 | 天津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