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让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生转瞬成为新闻人物,有的变成了一些商家眼中利用价值不小的“广告牌”。那么,“高考状元”炒作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国人根深蒂固的“状元崇拜症”。这种历来的“状元文化”延续至今,就成了仰视“高考状元”的社会心理土壤。而现实中,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又强化着人们对“高考状元”的追慕。
另一方面,市场商家出于功利性,唯利是图。巧借“状元”之名,扩充收入,如“谢师宴、辅导班、补脑药物”等等|,将“炒作”推向高峰,在市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详细]
观点中国发表评论表示:割舍不掉的状元情结,无法阻止的炒作惯性,锐不可当的眼球经济。“存在”的理由就是炒作的动力。高考状元是高考制度的附庸。
高考状元是高考制度的附庸。现行的高考制度缔造出高考状元,或者说,高考状元是高考制度的“衍生品”。禁令可以让高考状元的炒作降降温,但不可能“熄灭”。只要有“全民高考”的“大锅”,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炒”高考状元,“割不断”的高考制度,“理还乱”的高考状元。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在谨慎中进行,“挤独木桥现象”虽有所改观,但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人生出彩路径并未畅通。有成才与就业观念的原因,更是高考“制度性弊端”的根深蒂固。[详细]
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固然不可取,但认为媒体不应报道“高考状元”也有矫枉过正之嫌;我们既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也应理性看待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是为受众服务,报道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某种意义上是媒体的责任。也就是说有需求才有报道,这才是“高考状元”报道“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
而且,担心报道“高考状元”会对人们形成误导,恐怕太小瞧人们的判断力了。“高考状元”不能代表人生的一切,对此大多民众的思想观念早已“过河”,相应地,对报道“高考状元”大可不必紧张。毕竟,“高考状元”不是洪水猛兽,关于“高考状元”的理性报道同样不是。[详细]
连日来,各省市区高考成绩和录取线陆续发布。随着越来越多的考生、班级、学校拿到了考试成绩,各种关于成绩的反应也日益增多。有些媒体迫不及待地报道起了各地状元的成功经验和辉煌道路,有些学校春风得意地夸耀着自己的“最牛高考班”,然而,也有不少考生陷入了高考失利的阴影中难以自拔,甚至有少数考生采取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详细]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过分宣扬、追逐状元,不如切切实实地向考得不理想的学生伸出帮助之手,教育或关心他们不必沮丧,不要沉陷于失败的心绪之中,要振作精神,尽快走出失利的阴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前行,读懂“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话的道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