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

  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擦亮民生福祉的底色,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全国人大代表王洪海表示:

  让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介绍,近年来,宁河区围绕“一河一海一城”发展格局和“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目标,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品牌越打越精彩,绿色路径越走越清晰,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亮眼。

  “下一步,我们将咬定绿色发展目标不动摇,打好绿色‘牌’,吃好生态‘饭’,持续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上全面发力,真正实现生态带来好发展。”

  七里海湿地修复保护,在宁河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十四五”期间,宁河将准确把握七里海湿地在全市湿地保护修复“1+4”格局中的定位,坚持一笔下来、力度一贯,全面落实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接续推进“十大工程”,探索建立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日常巡护、应急处突等工作机制,加大对季节性候鸟的保护力度,狠抓严打破坏湿地资源、捕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全力做好湿地保护“后半篇文章”,努力打造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让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王洪海表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要求,宁河区将在努力打造绿色高端产业集聚区上做好文章,全面释放绿色生态屏障、七里海湿地、5条一级河道等生态红利,依托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两个市级工业园区等载体,加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努力在“一基地三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也是宁河区工作着力点所在。“我们将深刻理解把握市委打造‘津城’、‘滨城’双城格局的内涵和意义,树牢‘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坚决摒弃‘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模式,完成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潘庄示范镇、北淮淀示范镇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七里海缓冲区5个村、2.5万人搬迁,同时,引入高端教育、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拉动有效投资,同时扩大农民培训就业、激活消费潜力。”王洪海说。

  全国人大代表温娟建议:

  加快完善废钢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本报讯(记者 徐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和耐用品消费上积蓄了大量钢材资源,截至2020年,全国钢铁积蓄量达百亿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十四五”时期将进入废钢资源的释放期,最大将达到3亿吨/年,巨大的资源量亟待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快废钢行业发展,高效利用废钢资源是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缓解对铁矿石依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产业链升级发展的重要措施。

  温娟建议,首先应完善资源回收渠道,统筹建立回收利用体系。“完善社会消费品资源回收渠道,针对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对于日用消费产品,依托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进一步规范个体废钢回收经营者回收、分拣行为,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温娟说,要积极引导大型钢铁企业建立完善自身废钢回收体系或与当地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密切合作,使废钢回收行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同时,综合考虑废钢回收产业规模、废钢流通渠道、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在全国打造多个废钢资源加工配送中心,逐步完善废钢回收加工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钢铁产业循环耦合,实现废钢资源“可收尽收、收好用好”。

  温娟建议,要加快研究制定普通废钢回收行业准入条件等行业规范文件,加强普通废钢回收行业管理,积极引导普通废钢回收企业向规范化、大型化发展。对符合准入条件的废钢回收和加工企业加大财税政策扶持。“此外,还应强化技术工艺革新,做好产能平稳置换。”温娟说。

  全国政协委员李琳梅建议:

  加大海水淡化科技创新 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面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能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一定要树立大局观,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此才能形成系统性的治理,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常委李琳梅说,当前,地表水、地下水的利用已尽其能,向大海要水将是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大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李琳梅介绍,海水淡化是水资源开源增量技术,具有水质优、水量稳、不受时空气候影响等优势。国际上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及应用已超过70年,工程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超过1亿吨/日。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运行维护水平提高,海水淡化成本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10美元/吨降至1美元/吨左右。作为新增水源,海水淡化具有更好的投资经济性。

  “目前,天津与其他省市都在积极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但也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李琳梅在调研中发现,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约160万吨/日,但约80%左右的万吨级及以上大型工程均采用国外的技术装备,反渗透膜、能量回收装置和高压泵等关键核心装备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大型整机成套技术缺乏,已严重影响了自主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且海水淡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条,存在缺链、短链现象,产业发展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拐点。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为此,李琳梅建议,设立专项支持攻关,突破海水淡化“卡脖子”技术。要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中给予海水淡化明确的位置,保证研发资金投入,实现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降低制水成本。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建造海水淡化“大国重器”,把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完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功能,配套建设大型海水淡化试验场,将其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核心装备、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研发、制造、测试、评价和工艺技术验证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罗家均表示:

  津南区将努力打造成为城市休闲森林花园

  “作为全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主战场’,我们要奋力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遵循‘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果则果’规划设计理念,努力把津南打造成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的城市休闲森林花园,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区。”全国政协委员、津南区政协副主席罗家均表示。

  罗家均说,在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中间地带实施规划管控,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打造京津冀东部生态走廊,是市委、市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我市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篇代表作。“全市绿色生态屏障规划总面积736平方公里,涉及津南区329.96平方公里,位置至关重要。”

  自2018年启动绿屏建设以来,共投资近28亿元造林绿化近5.7万亩,已建成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湾、绿屏·双桥河湾三大片区,构架成大绿野趣、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海河南岸生态廊道,林田水草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景色秀丽,其中,17.8公里林间体验路已向群众开放。一批特色景点,也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绝佳户外休闲游戏的活动场所。

  罗家均介绍,下一步,津南区将着重打造绿屏·八里台湾和绿屏·小站湾,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开发森林碳汇交易试点项目,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