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了解我们的援青干部吗?他们十年风雨兼程,十年筚路蓝缕,十年砥砺前行……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天津开展对口支援青海黄南州工作十周年。十年前,为响应国家援青号召,天津市援青干部携带着天津各族干部群众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离开家乡,踏上了黄南这片广袤的土地,担负起对口支援任务。从渤海之滨到黄河之畔,相隔1780公里的东西两城从此手相牵、心相连。
十年来,天津援青干部用心、用情推动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援建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得到了黄南州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藏族同胞的赞誉,彰显了“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
一次青海行,终生青海情。十年后的盛夏时节,由天津市委网信办、青海省委网信办、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指导,新浪集团扶贫合作办公室主办,黄南州委网信办、滨海新区区委网信办、天津援青前指、天津市短视频协会协办,人民网天津频道、微博县域、新浪天津、央广网天津频道、中国小康网天津频道承办的“一见‘青’心网络扶贫公益宣传活动暨原产地探访”主题活动正在青海进行。中国小康网走进黄南,聆听援青故事、感受两地真情,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天津精神在“西域胜境”黄南的高光时刻。
厕所革命 助推乡村振兴
母亲去世时没能见上一面,孩子高考也帮不上忙,妻子工作忙也不能帮妻子分担家庭重担……作为第三批天津援青干部,赵树明一心扎在他负责的近20个项目上,无怨无悔。为了给藏区群众多做些实事儿,这位入党28年的老党员在2019年7月期满后,主动报名、继续留任参加第四批援青。
初到高原时,赵树明发现,当地气候寒冷、村落分散,厕所“脏、乱、差、偏、少”,群众如厕难。随后他联合天津大学、天津规划院承担了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农牧区公共旱厕光伏供能与清洁设计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奔走牵线,赵树明带领黄南州建筑设计院团队,不断攻克寒区旱厕无给水、无排水、无供电、无供热等技术难关,带领大家调研问题需求、研讨技术方案、指导测试施工。
“今年4月,正是团队最忙碌的时候。突然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可是,这边工作也不能放下不管耽误了呀。母亲离世时,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提起老母亲,赵树明眼里满含泪水,“每个援青干部都有负担,我是党员,更得冲在前面。”
旱厕项目成功后,赵树明并没有闲下来。主笔完成《黄南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等。主持、参加州重点规划与设计项目审查,已余70项。谈到在高原坚守,赵树明坚定地说,“在青海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前方后方各级组织的支持,仍然要以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组织,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援青工作中。”
健康扶贫 守护村民健康
“第一天来青海时,一路上美丽的青海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让我们对工作环境充满期待,车上欢声笑语的。慢慢地从海拔近2400米的同仁县开车到泽库县3500米的麦秀,开始出现憋气、头疼,再加上山路难行,车里就开始安静了。”说起第一天来到青海的情景,王霞记忆犹新。
2019年10月底作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援青医疗组对口支援泽库县人民医院的一行四人之一,王霞奔赴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医院儿科工作。“当地条件比较艰苦。气压低,水温到90摄氏度就开了,饺子、面条煮不熟,鸡蛋也要20分钟才能熟,闹了很多笑话。”
提到工作,王霞劲头十足。“虽然医院硬件设施挺好,一般化验检查可以进行,但医院并不分内科和儿科。我们的支援加强了该院儿科建设力量,提升了儿科诊疗水平。”王霞介绍说,帮扶期间,除了出门诊为当地儿童诊疗、开展住院查房外,还为医院制定了诊疗规范,并定期对医院儿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因为新生儿死亡率较高,还和妇产科联合,坚持对每个新生儿进行检查,对评分低的新生儿及早进行干预。”
产业援建 啃下攻坚硬骨头
又是一年夏天,青海黄南风光旖旎、引人神往。
四年前的夏天,作为第三批天津援青成员的丁斌开启为期三年的挂职任务,帮助当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通过产业帮扶,搭建贸易交流平台,教育帮扶等方式,补齐黄南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等短板。
援青帮扶期间,丁斌制定了《关于天津市援助黄南州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牵头编制《天津市援助黄南州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从文化旅游业、有机畜牧业、特色种养殖业、传统手工业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使每个县至少有1项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牵头组织黄南州企业参加天津食品博览会,“津洽会”,黄南州特色产业项目推介会,参与组织天津市“名企进黄南”活动等,搭建两地产业合作对接桥梁,进一步构建两地企业合作共赢、多元开放的大格局。
“开放才能借势,合作才能共赢。”当提到援青工作成果时,丁斌娓娓道来,“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德吉村;帮助当地建学校,给老师培训,吸引当地学生到天津上学;为当地医院捐助医疗设备、开展远程医疗、推进津青两地医生交流培训等,我们主要做的是接洽工作,推动津青两地的合作、交流和交往。”
想起当年和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分别时的情景,丁斌仍是满满的歉意:“孩子在朝南的窗户上和我招过了手,当我走出小区,回头楼上看见的是,孩子紧贴在北窗户上的脸。”
提到三年援青生活,丁斌非常感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正是合家团圆、举杯同乐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却夹杂着伤感和愧疚。但是,援青工作又是充实的,援青历练永生难忘。今后我还要继续为第二故乡黄南多干实事,无怨无悔于‘一次青海行、终生青海情’。”
异地搬迁 黄河边上有江南
“尖扎,对我而言,是一个从未听过的词。对口援青报名以后,我就急忙在地图上找。就知道它是黄河上游的一个县城,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地势高低错落垂直分布,最高海拔4600米,风干物燥,仅此而已。”王鑫回忆着当初援青情景。
作为天津援青干部、挂职尖扎县副县长,王鑫来到黄南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异地搬迁。考虑村民的持久生计,王鑫决定将村民安置在黄河岸边。“由于地处偏远、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群众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等困难,也成为尖扎县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尽管条件艰难,时间紧,任务重,但王鑫带领援青干部及当地援建团队探索了一条异地搬迁结合产业振兴的新路。如今海拔高,条件差的德吉村,已华丽转身成为黄南州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并且彻底脱贫摘帽。每到周末,村里的农家乐经常是一房难求。“援青的时间,过得真是飞快。每每看到身旁巍峨的群山、藏族孩子纯真的笑脸、淳厚善良的当地百姓,就想到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一次青海行,终生青海情。接下来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鑫坚定地说。
赵树明、王霞、丁斌、王鑫……这些天津援青干部们,不忘援青初心,牢记援青使命,克服高寒缺氧干燥、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弘扬“不忘初心、吃苦奉献、大力协同、勇于争先”的援青精神,推动援青工作机制日趋完善,表现出作风实、有修养、能担当、重实绩的高尚精神风貌。
陪同记者多日的青海省网信办副主任李志雄说:“千名天津援青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贡献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书写了天津对口支援青海的精彩华章。他们助力脱贫攻坚的援青成果,也将让津青两地民众永记于心。”
来源:中国小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