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路灯亮了,马路平坦了,垃圾坑塘没了,村庄变得美了!”日前到宝坻区八门城镇大塔沽村采访,村支书王奎掐着手指给记者细数实施结对帮扶以来村里的变化。2016年10月,宝坻区生态环境局帮扶组进驻大塔沽村,帮扶组协调资金,联系相关部门,把村里坑洼的土路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去年又组织对村内坑塘坡岸及周边进行清整和建设,目前正在加紧实施进村道路拓宽路基工程。

  “我们以结对帮扶为契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统一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王奎说,大塔沽村已完成天然气管道入户;完成村内道路硬化1400米;建设完成田间路1500米、扬水点1座、生产桥2座;300平方米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建成电能集中供热站,实现全村集中供热。

  从2013年至2020年,本市先后开展两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第一轮从2013年至2017年,抽调选派1998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500个困难村,并将发展相对滞后的20个民族村纳入帮扶范围。2017年8月,在圆满完成上一轮结对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到2020年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目标,本市又启动了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全市789家单位的2074名干部,组成688个工作组,精准确定1041个相对困难村作为帮扶对象,到2020年困难村实现“三美四全五均等”的帮扶目标,即:村庄美、环境美、乡风美;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水电供应、户厕改造全覆盖;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安全、社会保障、便民服务城乡均等化,明确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培育乡风文明六项帮扶任务。同时,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将帮扶工作从“村”向“户”延伸,对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逐户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实施帮扶低收入困难群体促进就业转移一批、产业帮扶解决一批、社会救助兜底一批的“三个一批”工程,扎实推进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住房安全、社保兜底“四保障”工作,确保全面高质量小康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本市通过实施产业帮扶,立足镇、村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区负总责、镇域统筹、镇村联动、一村一策”的原则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困难村共确定产业项目117个,总投资26.46亿元,目前已经建设完成112个,实现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探索创新村级合作经营、产业基地运营、龙头企业入股、农业企业带动、固定资产租赁、乡村旅游开发、社会服务收益、“互联网+”销售等八大产业帮扶带动模式,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壮大困难村集体经济。

  同时,困难村农民收入取得新突破,通过实施技术帮扶,发挥技术帮扶组作用,帮助引进农业新品种888个、实用新技术471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5.9万亩。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困难村技术骨干人才3077人,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6321人,实现每个困难村3至5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培训。

  另外,聚焦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能源清洁化、绿化美化、生活健康化“六化”和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村卫生室、村邮站“六有”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全面实施困难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实施垃圾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清洁整治战役,解决脏乱差问题。

  此外,落实社会救助机制,精准施策精准救助,大力实施“筑基”工程,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对困难村1.4万户、2.6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体全部建档立卡,实现“应保尽保”,使困难群体生活服务得到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本市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有效达到各项目标任务,得到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可。